新闻网

在海天这边凝望那雪域高原

发布时间:2005年11月10日 00:00  点击:

   在我们身旁,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从祖国西南方的那颗明珠——西藏出发,穿过万水千山来到美丽的青岛,来到澎湃浩瀚的大海身边;他们有着和阳光一样健康的肤色,看上去结实而朝气蓬勃;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和文字、充满民族特色的食品和饰物,以及神秘的藏文化……
    他们,就是信息学院计算机03-7班的藏族同学。
    这个班由我校首次面向西藏自治区招收的17名藏族学生组成,男生11人、女生6人。他们主要来自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和山南三地,其中拉萨4人、日喀则10人、山南3人。2003年秋天,这群藏族孩子带着家人和乡亲的期冀与祝福来到这里,走进学校宽大的怀抱,接受着大学生活所给予他们的种种滋味。
    此处,是辽阔海天;彼处,是雪域高原。虽然是不一样的天空,但他们仍旧像高原上的鹰一样,努力锻炼着自己的翅膀;虽然是不一样的天空,他们仍旧拥有和所有科大学子一样明媚的大学生活,也许有时候他们拥有的还要多一些。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很多可亲的同学,遇到了很多可敬的老师,已经度过了虽然平凡也终将难忘的两年。这两年的时间磨砺了他们的心智,他们在这里有了成长、得了收获,感受到来之前所不曾感受到的,包括快乐也包括忧伤,并且开始在心里培育和未来有关的梦想。人生就是由许多这样的元素组成,不论苦痛幸福都是必将要经历并消化的,只有勇敢接受一切并真正学会正确看待生活的人才能够最终拥有一双飞翔的翅膀。同时,也还有许多人自始至终都和他们一路同行,给予温暖和关怀,给予奉献和关注,虽然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不事声张地进行。
    在海天的这边,不论是藏族班的同学还是学校的有关师生员工,都在凝望着在国土另一边的雪域高原——前者出于对故土的热爱和眷恋,后者则是因了对前者的关爱。

藏鹰的天空

    去采访的时候,记者心里也抱着许多新鲜感,但是当看到那几个准备去跳健美操的藏族女生的时候,记者一下子就知道:她们,和这个校园里正处于花样年华的女生并没有什么不同!一样有着花朵般的笑靥,一样有着青春红润的面庞,一样怀着对年轻的珍惜和热爱。下午的阳光从西面照过来,映得她们分外神采奕奕。
    第一次看到央宗,觉得她并不像典型的高原女孩。她有着白皙的皮肤、高挑的身材,能说一口非常流利的普通话,一笑就能让人感觉到阳光正在绽放。她说,班上几个女生一起参加了学校的健美操训练,每天下午都会去参加排练,已经坚持有一段时间了。另外几个女孩内向一些,只是微笑着简单问候,可是眼睛却始终亮晶晶的,闪着聪慧的光芒。再见到央宗的时候,是在他们的固定自习室。那天晚上,他们正在排练节目,准备参加信息学院为迎接新同学而举办的文艺晚会。央宗穿了宽大的T恤衫,与班里同学一起和着节拍起舞,跳得自由而投入,举手投足都带着藏族舞蹈所特有的热情,让踏进教室刚坐下不久的记者也忍不住跟着打起了拍子。
    排练的间隙,记者和央宗一句一句地闲谈,发现她对班里很多同学的情况都比较熟悉。央宗说,大家排练这个节目已经好几天了,为了能够在舞台上有出色的表现,每个人都很努力。原本她是很少跳舞的,因为相对来说她个子比较高,另外四个女孩子个头差不多,她们跳起来比较和谐。这次学的是新节目,所以排练起来有点困难,还好大家都有基础,学起来还是比较快的,多排练几次一定不会影响演出的。她们并不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文艺晚会,学院以往的演出中也能看到她们的身影。为了能把更新的舞蹈献给观众,她们这次又换了一个新节目。谈了一会儿,央宗又参加排练去了。
    女生排练的时候,男生有一部分就在四周休息。坐在记者旁边的加央巴觉,脸色是高原人所特有的健康的黑红,略长的头发遮住了一半眼睛。他说话缓慢沉稳,回答问题时总喜欢用手支着额头,仿佛这答案要认真想过之后才可说出来。记者了解到,他们从西藏过来的时候自己带了VCD光盘,那上面有很多纯正的藏族节目,这次的节目就是从VCD上学来的。
    加央巴觉很喜欢写作,可他们上学时用的并不是全国统一教材,高中时对语文的学习大多停留在初级作文的水平上,那时候的作文多是“我的父亲”、“我的朋友”、“难忘的一件事”这一类的命题作文,所以觉得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大多数汉族同学相比还是有不小差距的。可他还是喜欢写东西,也坚持着投了好几次稿了,特别盼望能够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和文字。下面这段文字就是他的心声:
    当一群稚气未脱的面孔出现在科大校园,还不成熟的我们带着离家的兴奋来到了这里。时光匆匆,而今我们俨然是成熟的大人了。“大学生”,这个词曾是多少同学的最大愿望呀!我是幸运的,能够来到这里学习。我出生在雪山脚下,从小习惯的藏味慢慢转换成海味,对我而言是个很大的转变。在家的时候糌粑是主食,而现在是各种各样的菜肴,觉得它们比较咸。我在家乡时,能喝到地道的青稞酒、酥油茶,但在大学里,这些东西只有在梦中才会出现。大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社团的招新工作,一派青春朝气的激情。并不健壮的男生们扛着精心制造的巨幅画板,女生都放下矜持,热情地向学弟学妹们介绍。这些我恐怕永远也忘不了,它给了我无尽的活力。在大学里,慈祥的老师不再把我们当成小孩子,班级要我们自己管理,完全体现出自治的态度,生活和学习也要自己解决,我真正尝到了自立的滋味。
    在排练现场,记者看到一个很是活跃的男生,他叫次仁顿珠,不时用藏语和同学交流,手上脚下还同时比划着舞蹈动作,想来是在为刚才参加排练的人演示该如何做好那个动作。次仁顿珠说,他们从西藏到青岛,几乎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刚开始对饭菜不习惯,觉得很咸。虽然家乡现在也吃馒头、炒菜,但没有这里的咸。时差也调整不过来,所以刚开始上课时很容易打瞌睡,但老师很关心他,也体谅他的难处。经过努力,他很快便入乡随俗了。
    排练舞蹈之余,他们也不忘娱乐,大索朗次仁与加央旦增的组合表演惹得大家开怀大笑:一把笤帚当吉他,一个拖把当落地话筒,两人看上去像摇滚乐队歌手。大索一边像样地弹着“吉他”一边高声唱着,不时做出酷酷的动作;加央旦增则围着“落地话筒”一边转一边唱。热心的观众还向前献“花”——所谓的“花”就是空矿泉水瓶塞上了一张报纸,加央巴觉“认真”地接过“鲜花”,为不影响自己的表演还细心地把它放到地上,然后接着高歌。
    对藏族班的同学来说,和汉族同学进行日常交流是没有什么问题,但他们在组织语言、挑选合适的词汇方面仍旧比汉族同学要缓慢一些。平措次仁告诉记者,汉族同学大都很友好,只是双方在表达上有时会遇到一点困难。藏族同学说话相对慢一些,使用词语的习惯和汉族同学也有不同,因此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词不达意,本来自己想说的是这样的意思,可表达出来却变味了。他说:“比如说,有一次老师让我解释一个专业名词,我按照我正确理解的想法说出来,但翻来覆去总是不对,到最后才明白过来,原来是自己所用的词语有歧义。闹笑话是在所难免的,不过老师很耐心,总是反复解释直到我弄明白为止。”平时,平措次仁除了学习就是踢球,他很想利用课余时间把更多藏族的东西介绍给汉族的老师和同学,因为多交流多理解才能更融合。他还希望大家能去西藏看看,那里不仅有雪域高原,更有藏族人民洁白的哈达。
    对边巴扎西来说,他来到青岛以后最大的感觉就是:这里的人太多了,这和在西藏的时候有很大差别。平时,他喜欢踢足球、喜欢听歌,学习累了就和自己的队友到绿茵场上踢会儿球。而且,不只他一个人喜欢踢足球,班上绝大多数男生都喜欢,他们在家乡也经常和同学一起踢球玩。在他们宿舍里,墙上挂的除了班禅的照片就是各国足球明星的海报了。对他们来说,踢球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好和兴趣,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比赛才去踢的。闲暇的时候,边巴扎西还喜欢听那些从家里带来的充满藏族风情的歌,也听当下的流行歌曲。他还告诉记者,在藏族同学的宿舍里,只要有人在就一定有歌声在,那些歌都是他们共同喜欢的,有想家的惆怅也有韵律和意境的美好。他们都很喜欢亚东的《卓玛》,“草原的风,草原的雨,草原的羊群;草原的花,草原的水,草原的姑娘 ……”也许听着这首歌,他们就可以在歌声里触摸到自己熟悉的雪山和草原,就可以闻到陪伴了他们十几年的花草和酥油茶的香气,就可以在距家迢迢万里的海边,仍旧能够更近一点地靠近家乡,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定。
    在没有见到琼达之前,记者已经了解到他的硬笔书法尤其是藏文书法很好,所以就请教了他一些这方面的问题。一谈到藏文书法,不仅是琼达,其他的藏族同学也打开了话匣子。他们告诉记者,在他们家乡最初教给小孩子的藏文书法叫做“匆玛”,大概相当于汉族同学小时候在田字格里写的一笔一画的正楷。随着年龄慢慢变大,藏族的学生就要依次学习“求库”、“屋琼”和“竹泽”。求库和屋琼之间的差别大概相当于字母的小写和大写,屋琼书写起来要相对繁琐一些,而“竹泽”和我们平时所说的艺术字差不多,书写难度也更高。为了让记者更形象地理解所谈内容,他们还在黑板上直接演示了这几种书法的不同。

关爱总在你我之间
 

   无论如何,这17名藏族学生的到来对学院来说都增加了一个新课题:所有的工作都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能够做的唯凭借真心和爱心来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而已。
    在藏族学生入校前,学院有关负责老师就详细查询了西藏各地区和藏族的资料,尽可能多地去了解西藏的自然、人文环境、民族背景和风俗习惯等。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更多地了解西藏,才能够日后把工作做得更好。
    为了让藏族同学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开学之前学院就在现有的条件下为他们尽力安排了条件相对较好的宿舍,希望他们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每一处安排,老师们都煞费苦心,生怕藏族同学在新的地方会不习惯。迎新期间,学院还专门组织学生干部和志愿者负责藏族班的迎新工作,每个藏族学生的每一道报到手续都有专人负责引导。而暂时不能交费的学生,则帮助其经由绿色通道顺利入校,开始全新的大学生活。从高原过来的他们,由于海拔变化剧烈,加上长途奔波,多会出现低山反应和时差调节困难等问题,部分藏族同学在入校后身体会有短暂的不适,学院对此也给予了周全的考虑,在入校初期的军训期间对这部分同学给予相应的关注和照顾。
    藏族班只有17名同学,人数较少,而且他们的知识基础和同专业其他班级还有一定差距。为了不让藏族班同学落在后面,学院对藏族班的教学工作专门管理,实行小班上课,并为他们开辟了独立的教室和自习室。针对藏族班同学知识基础存在欠缺的实际,学院在第一学期中,针对班级同学的不同情况,专门组织有关老师为学生补习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学院始终坚持:在学习条件上,要对藏族班的同学尽可能给予关心和帮助,但绝不能放松对其学习水平的要求。为尽可能给藏族同学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学院在宿舍安排上也尽量照顾他们,藏族同学的宿舍都在阳面。学院领导也非常关心他们,多次到教室、宿舍探望藏族同学。
    由于离家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且往返路费较高,绝大多数藏族班的同学假期时都选择了不回家,而让他们能够过好假期也就成了学校和学院共同的心愿。
    2003年寒假,为了让留在泰安校区的14名藏族同学能够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学校和学院有关领导参加了专门为他们举行的餐会,与他们共度春节。为了让他们的假期生活更丰富,学校还在宿舍楼里专门开辟了房间,配备了电视机,尽力使他们的寒假过得更精彩。藏族同学自己也组织了一些活动,他们集体去领略了泰山日出的壮美,游览了岱庙,亲身感受了深厚的泰山文化。因为不在家乡,很多庆祝活动都没有办法进行。比如在家乡时,每到藏历的十二月底,大家都会去招“隆达”(隆达就是一种专门制作的纸片,上面印着藏族佛教的佛像或者经文,也可以由招“隆达”的人在上面写一些东西),留住好运气。招“隆达”时,遇到很大的树和流水也要散一些在那里,而且要尽可能到高的地方去散,因为自己的“隆达”飞得越高,就代表这个人的好运越多。
    藏历新年是藏族同胞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按照藏族的传统,藏历年这一天最重要的就是吃“咕嘟”。“咕嘟”是一种包有各种馅的面疙瘩,不同的馅代表不同意义的东西,如白色羊毛代表心地善良、木炭代表黑心、红辣椒代表泼辣等,吃到某一种馅就代表了吃到的人有着相应的性格。2004年的藏历新年是他们来青岛校区之后过的第一个藏历新年,为了庆祝自己的传统节日,藏族同学们早早准备好了食品原料,学院团委为他们联系好了学校餐厅,由他们自己下厨煮制。风味独特的“咕嘟”吸引了不少汉族同学和厨师围观品尝,而当有人吃到包有白色羊毛、黑心木炭或红辣椒的面疙瘩时,都会引起众人的大笑,那笑声中饱含着真诚与友善、温馨和快乐。在随后举办的联欢会上,远离家乡的藏族同学欢聚一堂,以粗犷奔放的锅庄舞、轻柔优美的弦子舞和旋律优美的藏族民歌来庆祝这个美好的节日,他们以自己传统的方式隆重庆祝入校后的第一个藏历新年。
    在2004藏历新年前夕,学校广播站专门制作了一期特别节目表达对藏族同学的祝福。在宣传部有关负责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节目组成员多方收集材料精心打造了一套声音贺礼,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所有的藏族同学。节目组还邀请了部分藏族班同学走进录音室,直接参与节目创作和录制,与他们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为丰富西藏班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藏族同学与其他同学的融合,学院团委在青岛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专门举办了“爱我中华,牵手西藏”联欢会。在不影响西藏班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学院还尽可能组织藏族班与其他班级的联谊活动,从而增进藏族同学与其他同学的相互交流和了解。
    一滴水总要溶入大海才能够真正显现自己的价值,一棵大树只有站在森林的怀里才能够真正留住一片绿阴。对藏族班的同学来说也是如此,当他们从西藏不远万里来到东海之滨的时候,就注定了要在这片土地上更加茁壮地成长。在生活习惯和语言表达上,虽然他们和大多数人存在差别,但是仍旧能够和周围的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入校后与其他班级的相处也很融洽,一部分同学还经常参加学校、学院的文艺演出活动。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学院在教育其他学生尊重团结西藏班学生的同时,也教育西藏班学生要注意和其他同学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学院还非常注意西藏班团员、党员的培养教育和组织发展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在班里已经有11人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8人已经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6人参加了党校培训,2人成功拿到了党校培训班的结业证书。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收到了两份珍贵的资料,一份来自藏族班现在的辅导员,一份来自前任辅导员,上面记录着每一个学生的姓名寓意:达娃卓玛,月亮女神;尼珍(尼玛卓玛),太阳女神;卓玛石曲,星星女神;索朗次仁,福德、长寿;边巴扎西,吉祥……这两份资料上面还记录着每个藏族同学的性格特点和爱好特长,在这个备案中,就连学生的赖床也变得可爱起来。这份资料从第一个负责藏族班的辅导员那里传给了继任的辅导员,然后继续传递着老师倾注其中的感情。
    在采访藏族班的前任辅导员时,他的声音里仍旧包含着浓浓的感情和熟稔,提到某一个名字的时候,他仍旧能够准确说出这个名字的主人有什么特点、喜欢什么东西,至于哪个学习用功、哪个踢球水平很高、哪个能歌善舞、哪个心细如发他都记得很清楚,仿佛他们从来没有分开过。他说:“遇到这群藏族学生、能够做他们的辅导员,我觉得很开心也很荣幸,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那种淳朴善良和内敛对我来说永远都是一笔财富。”
    采访藏族班同学的现任辅导员时已经是星月当空,这位忙碌却细心的老师一谈起自己的学生就可以把声音提高几个分贝,就可以把谁长跑很厉害、谁已经拿到了党校培训班的结业证、谁的家庭有特殊困难……全都娓娓道来。
    而曾经给藏族班带过课的邓东老师在和别人谈到这些藏族同学时也深有感触。也许,他会用这样的话语来形容他们:他们身上有很多只有孩子才有的气质,保留着和高原一样的淳朴和纯洁。

鹰扬高原  情归家乡
 

   这17名藏族同学,就是从雪域高原飞来的17只雄鹰,他们在这里经受时间的考验,熬过风雨的磨炼,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在最广阔的蓝天上自由翱翔。他们起飞的地方是高原,他们降落的地方是雪山,他们始终魂牵梦绕的,是自己的家乡。他们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也感受到了故乡某些方面的落后,他们知道了家乡的需要也明白自己的价值。西藏,从开始到现在,直至将来,都是他们的根,终有一天他们将鹰扬高原、情归家乡。
    加央巴觉这样告诉记者:
    短暂的两年里我遇到很多事情,有快乐的,也有伤心的。当然弯弯曲曲的人生道路上会遇到各种事,要竭尽全力地解决困难,找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同样,世上的路有千万条,但最难找到的就是适合自己的路。俗话说,一个人在少年时候好学,他面前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灿烂;壮年时好学,还有半天的好时光;到了老年,便像蜡烛的火焰了。我决定充分利用学习的机会,掌握本领,回西藏为家乡尽一份力。
    扎西多杰这样告诉记者:
    青岛有很多高楼大厦,我的家乡也有,日喀则现在发展得很快,西藏并不像大多数同学认为的那样原始落后。随着西部大开发,西藏正在不断向东部发达地区靠近,青藏公路修成后,相信家乡会变得更好。我是要回去的,据我了解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想回去。家乡派我们来学习,我们有义务回去建设家乡。再说我们的根在那里,我想念那里的一草一木,家乡在日夜召唤着我。
    边巴扎西这样告诉记者:
    学习上大家都很努力,都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借这个机会,我要向所有为我们付出的老师和同学献一条尊贵的哈达。至于对前途的考虑,我不打算考研,毕业后就回家乡去。
    次仁顿珠这样告诉记者:
    今年是来到青岛的第三年了,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学会了很多新的科学知识,也学会了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对自己的专业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外面的生活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增加了自己的阅历。这两年里,我最大的收获是自己写的稿子上报了。以前看见别人的稿子登在报纸上,我真是又羡慕又有点嫉妒。虽然这两年我获了几个奖项,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文章登在了科大报上,这还得好好谢谢文法学院的邓东老师,是他启发了我写作方面的潜力,给了我写作的勇气。借这个机会,我要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祝愿他“贵体健康,扎西得勒!”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地学好专业课程,积极写作,努力成为一名杰出的青年。我也感谢学校和学院给我们的莫大帮助,希望自己能为促进藏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交流尽一份力量,更好地融入学校这个美丽的家。
    我们从遥远的西藏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带来了神秘,带来了新的文化,带来了一个个年轻人的理想。过两年我们就要回去了,带回去技术,带回去文化。我希望能把西藏的美丽留下,希望更多的同学到西藏看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愿我们的理想早日实现!愿我们的学校蒸蒸日上!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相关新闻
 

网络新闻投稿邮箱: netnews@sdust.edu.cn
山东科技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