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西部日记》:  一代创业精神的歌吟

发布时间:2005年11月10日 00:00  点击:

    李永庆的《西部日记》由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了,手捧着这本记录“一个女地质队员西部情怀”的新书,我眼前的“李永庆”与戈壁滩上的“红柳”合二为一了!这是真实的人生,这是真实的再现,它把记忆变成了历史,把过去变成了永恒,并且教人穿越时空参悟生命、参悟事业,参悟承载一代人梦想的根源,并引领后者来深深思考。
    该书汇集了李永庆1955至1972年间的日记51篇,约18万字,其中的大部分初稿曾在2002至2004年的《山东科大报》上连载。在五六十年代已渐行渐远的时候,在新生代渐渐陌生了“过去”的时候,在国家大力倡导“到西部去”的时候,《西部日记》的连载首先在学校唤起了老一代人对“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回忆,激起了青年一代对艰难创业者的崇敬和共鸣,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现在,这些日记又结集出版了,随着读者范围的扩大,其影响的范围和深度必将更广、更深、更远……
    全书共分“理想·志愿”、“踏上西部征程的前夜”、“走进西部”和“难忘的青藏高原”四部分。第一部分,起篇记叙作者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优裕的工作环境、自愿到艰苦边疆工作的理想与行动;第二部分,承接第一部分写到大西北前在东秦岭豫西山区勘探、找矿的经历,这部分日记既描写了作者参加野外工作的兴奋与喜悦,也写出了野外生活种种考验和困惑;第三部分最长,21篇日记,集中记叙了作者在秦岭大巴山区所见、所闻、所为,在这里,我们一方面可以领略到作者笔下大西北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一方面可以感受到作者战天斗地、以苦为乐的情怀,欣赏到“不在温室里绽放,却在山沟里傲霜伴雪”巾帼风采;结尾部分,在记叙作者在青藏高原一系列经历和遭遇的同时,更融会了作者对事业、人生的成熟思考,正如“需要与尽责”篇里所说的:创业是我们一生的主旋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家庭及其后代的需要。需要又是一份责任,责任来源于需要,要把需要看成是一种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样才会真正懂得为什么活着,才会在平凡中感悟伟大和充实,面对困难挫折而坚韧不拔……《西部日记》不是传奇,不是小说,它有情节,有故事,有人物,它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它展示的是一幅幅当年地质工作者的工作、生活画卷,字里行间闪烁着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地质事业、不畏艰难、以知识报国的崇高品德。
    沧海桑田,人生更叠,岁月嬗变,许多东西会流走、消逝,但一定也有许多东西会留下来。作者在自序中写到:“时代的背景不断地变更,而唯一能留住一代代相传不会变更的,是人类创造未来的精神和力量。”一个人,一次经历,一个百折不回的追求,影响着一生,那是多么高贵的事情,这其中的命脉,便是如泰山般难以击溃的信仰。这种信仰,在作者那个时代,突出地表现在“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实际行动上,在新时代,则表现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志存高远,胸怀宽广”上,表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李永庆1956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地质部科学院工作,在这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她却吵着、闹着直至最后“曲线”去了西北,来到秦岭和大巴山区,这就是“把青春献给祖国”的信念,这就是志存高远的胸怀!
    有了这种信念和胸怀,就有了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就能忍耐“8小时干渴之苦”,就能把“与死人共床共眠”当笑谈,就能在“摔落悬崖”、“遭遇猛兽”、数次“断粮”后,依然“谈笑凯歌还”!让我们读一读这一段吧:“十二月十八日,雪花仍漫天飞舞……气温已相当低了……一行人要趟过一条30米宽、齐腰深的黑河,我咕咚、咕咚地喝下约半瓶白酒,然后与大家手拉手,唱着歌,渡过了飞舞着雪花的黑河!”这就是红柳,这就是一名普通西部地质工作者的豪迈举动!“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燃了明灯;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大海,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和人民!……”
    《西部日记》不仅写个人的经历与感悟,它还表现了一个群体,表现了楚姐、欧阳、曹大哥、老靳、老翟、小朱等一批与作者一样胸怀祖国、志在西北的人物,作者往往能三言两语、一个情节、一段对话就写活一个人物,表现一种精神,这如其说是作者的文学水平有多高,不如说是作者浓缩了生活的原汁,再现了生活的真实,它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们,文学只有来源于生活,才能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西部日记》,一代创业精神的歌吟,一代知识分子的跫跫足音,在读者,除了惊奇、感叹、赞美,除了心怀敬畏、真诚仰慕,更应吟诵、传承,以行动再续新的篇章,为脚下这块土地,为头顶这方蓝天,为心中那份向往……

相关新闻
 

网络新闻投稿邮箱: netnews@sdust.edu.cn
山东科技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