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电赞服务团暑期三下乡】电力兴乡,振兴韵长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24日 16:17  点击:

守绿水青山之境,寻生态发展之旅。为提升专业知识素养,将电力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增加对电力系统和能源管理的实际认知,7月18日至19日,山东科技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电赞”服务团在学院团委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山东省东营市开展主题调研活动,剖析电力在东营生态发展中的实际应用,通过系统性分析强化其整体发展能力,为促进电力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18日上午,团队前往农高区供电中心进行了参观学习,深入了解了电力供应工作过程和难题,深刻认识到供电所工作的重要性和困难性。随后,队员们前往了耐盐碱地育种实验室、农机展厅和盐碱地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进行参观和调研,由讲解员介绍了解到,此前,在东营300余万亩的盐碱地中,未利用的不多,但已经开发的盐碱地,由于土壤贫瘠,导致利用效率低,产能差。而如今,位于示范基地内的这片盐碱地一片翠绿,生机盎然,探索出了构建盐碱地现代农业示范样板。

19日上午,团队前往黄河文化馆进行考察学习,馆内分为多个展区,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先进的展示技术,使团队成员深刻了解了黄河的自然风光、历史变迁、人文精神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19日下午,团队成员追踪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来到了东营市董集镇杨庙社区开展调研。在这里,他们化身为“民情调研员”,向村民们发起调研,了解到社区多是老人和妇女,外出打工较为困难,于是杨庙社区成立了草编合作社,由专人负责培训编织,手把手教包学会,完全符合了社区群众的需求,非常受欢迎。如今,老年人通过手工编织屏风、鞋架等就能够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通过与社区工作人员调研,董集镇坚持把促进黄河滩区迁建社区群众就业增收作为首要民生实事,通过集成服务功能、岗位供给、政策扶持,推动社区群众实现“选单式”就业、“多元化”就业、“家门口”就业,打通了人岗供求匹配的“最后一公里”,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需求,这种社区新模式让乡村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在国网东营供电公司和董集镇杨家庙社区,分别签署了山东科技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为校地合作搭建了桥梁,也为后续开展实践调研奠定了基础。

几天的调研时间,团队成员通过前期查阅资料、实地走访调研,真正利用所学知识走进社区,走近农户,深入探索在乡村振兴和生态发展新路径的电力力量。队员们纷纷表示,希望通过调研能够为东营市盐碱地开发和乡村振兴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共绘绿色发展与民生福祉的双赢蓝图。







相关新闻
 

网络新闻投稿邮箱: netnews@sdust.edu.cn
山东科技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