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西北之行(二)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16日 00:00  点击:

一昼夜的行程之后,我们总算到了目的地———敦煌,它是镶嵌在大漠中的一小片绿洲,在古代曾是丝绸之路的要塞。从敦煌火车站出来,顿时感觉灼热之气扑面而来,举目之处皆有黄沙。
  趁上午天气还不太热,导游先带我们去游览中外闻名的莫高窟。莫高窟就在敦煌市东南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有大小洞窟700多个,所以又称千佛洞。莫高窟南北长约1600多米,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艺术画廊。
  汽车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行驶,让人感到无比壮阔苍凉,我的思绪也随着汽车的行进而信马由缰、不着边际了,仿佛看到了千百年前的景象:大漠孤烟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进入莫高窟大门,树木高大繁茂,让人难以相信自己正置身浩瀚无边的沙漠之中。穿过林阴小道,只见土黄色山体上分布着错落有致的石窟,向游人诉说着几多荒凉、几多神秘。我们无法把700多个洞窟全都看个遍,只能跟着导游参观几个典型的洞窟。外面酷暑炎热,洞窟内却凉爽宜人,大小佛像姿态各异,轮廓分明,神情惟妙惟肖,壁画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男耕女织、渔猎桑麻、铸造冶炼、酒宴歌舞……印象最深刻的是壁画上美丽的飞天形象,几乎每个洞窟的壁画里都有千姿百态的飞天,她们翩翩起舞、飘逸优雅。在那种特定的氛围中,人好像穿越了时空隧道,进入了壁画所描绘的世界。
  “敦,大也。煌,盛也。”有人说,不到敦煌,不知中国文化之辉煌。敦煌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据说,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社会学、建筑学等领域的专家,在洞窟中都能寻找到自己的珍宝。经过百余年的时间,世界上已有了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莫高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一无二的美,不禁让我唏嘘感叹。
走出洞窟,我站在苍茫浩瀚的沙漠怀抱中回望,再一次为莫高窟的奇迹而惊叹。
  这里晚上十点左右才天黑,所以我们避过中午的炎热,选择下午去距敦煌市25公里的鸣沙山、月牙泉。
远望鸣沙山,山峰连绵起伏不断,错落有致。据说鸣沙山在刮狂风时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而当轻风拂过,它又会发出类似管弦丝竹之声,鸣沙山之名也由此而来。在鸣沙山,最难忘的是骑骆驼。骆驼不紧不慢地悠然前行,人在驼峰间稳稳当当坐着,一边眺望浩瀚的沙漠,一边听着有节奏的驼铃声,仿佛置身于远古的丝绸之路上。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的环抱之中,其形状酷似一弯落入人间的新月。沙不填泉,泉沙共处,妙造天成,这是西北敦煌的又一奇观。导游告诉我们,由于环境和气候等的变化,近年来,泉水越来越浅,不知这一奇观能维持多久,这让我们的心里多了一些沉重。
  离开敦煌,我们的目的地是嘉峪关。在从敦煌到嘉峪关的路上,感觉仿佛只有车子孤独地行驶在广阔荒凉的沙漠戈壁中。看不到村庄,看不到庄稼,只能看到不怕贫瘠干旱的骆驼刺,偶尔还能看到几棵芨芨草。残缺的烽火台,好像在诉说着古老久远的金戈铁马和历史故事。眼前的景象让我无法相信,这儿居然曾是丝绸之路上繁华的物流路线。
  一路上,景色单调荒凉,我有些昏昏欲睡,可又觉得来一趟不容易,怕错过有价值的风景,便努力睁大眼睛,不时往远处眺望。渐渐的,有些绿意开始刺激我疲倦的眼睛,原来,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嘉峪关就在眼前了。
  进了大门,我不由一阵惊喜:这儿居然有一个小湖!湖边生长着茂密的芦苇,还有几个人在休闲垂钓,看上去好不惬意。沿路的水沟里,清澈的水淙淙地流淌着,与一路上所见的大漠风光截然不同。
  很小就知道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以前,在我心目中,嘉峪关是那么熟悉,却又那么遥远;而今,我就真真切切地站在嘉峪关门口。抚摸着“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我觉得自己似乎还在梦里。八达岭长城由青灰砖墙筑成,雄伟壮观,周围绿树掩映;而地处沙漠边陲、用黄土夯筑的嘉峪关城墙,竟然也在风霜雨雪中站立了几百年而没有垮塌。它巍然屹立,就像威风凛凛的将士!
  爬上城墙,南望是白雪皑皑、连绵起伏的祁连山,西望只见茫茫无际的沙漠。万里长城万里长,嘉峪关———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它站立在那里,就是一段站立着的历史。将军李广,神将卫青……一个个名垂青史的名字,记录着当年的烽火硝烟;羌笛杨柳,醉卧沙场……一首首边塞史诗,抒写着大漠边关的豪迈与苍凉,让人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味。(作者:顾景梅)

相关新闻
 

网络新闻投稿邮箱: netnews@sdust.edu.cn
山东科技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