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撷英 >> 正文
【科大走笔】在泉城的壮大与磨难
发布时间:2011-06-07点击数:[]
山东煤矿学院旧址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位于黄河南岸的济南,是天下闻名的泉柳之城。就是在这里,学校经历了一次血脉融合,也经历了一段坎坷的岁月。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的动脉。它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最后流过泉城,自渤海湾与莱州湾的交汇处入海。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约公元前22世纪,中国原始部落的首领———舜就生活在济南一带。济南别名“泉城”,位于泰山北麓,黄河南岸,有着“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
  山东煤矿学院与淮南矿业学院血脉相通、骨肉相亲,作为其源头的济南煤矿学校,是由淮南矿业学院前身淮南煤矿学校的教务副校长率领30多名教师于1956年配合济南管理局组建的,1958年升格为“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1960年升格为本科,定名为“山东煤矿学院”。淮南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矿学院这两所兄弟学校的合并,应该是命中注定。1963年3月23日,国务院正式下文,“同意保留山东煤矿学院,将原来决定保留的淮南矿业学院撤销,在1963年并入山东煤矿学院。”
  两校合并成新的山东煤矿学院后,1963年6月21日,国务院决定撤销江西煤矿学院,部分教工、450名学生和大量物资于1964年暑假迁入;山东省教育厅也将济南工学院矿山机电专业并入;在济南马鞍山办学的山东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干部学校撤销后,财产物资全部拨入。两校的合并、多所学校的并入,使学校如虎添翼,新的山东煤矿学院变得更加壮大和亮丽。
  新校组建后,学校大力理顺领导体制,积极进行人员融合,成立基础部,组建矿山经济系,充实采煤系和机电系,重建实验室,全面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开展学生假期“三带走”和“三带回”活动,实施《十年培养提高师资计划》,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发展阶段。
  老人们还记得,淮南矿业学院搬来济南时,山东煤矿学院的职工纷纷让出好的住房,热情欢迎。虽然有很多单身职工住在办公室、实验室或集体宿舍,但全校干部、教师和职工不分你我,亲如一家,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其乐融融。
  学校为煤炭生产服务的意识更加突出,先后在“水采矿井开拓参数及确定方法”“厚表土层、含水沙层下特厚煤层开采”“深表土层冻结法掘进技术”“压气钻架研制”“变压器漏碌电抗分析”“巨扇的保护”“直流电机、拖动矿井提升合理参数分析”“皮带转动研究”等煤炭生产技术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由于学校工作成绩突出,教育部1966年4月在济南召开全国重点院校工作会议,特邀当时的院长刘子光作了题为“大学毛主席著作突出政治促进学校革命化”的报告,高教部部长蒋南翔亲率与会人员到校参观,对学院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其后不久,煤炭工业部又在学校召开现场会。1966年4月20日,《大众日报》用一、三两个版面,系统介绍了山东煤矿学院的办学经验,并配发题为“为革命而教,为革命而学”的社论。学校首次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大学。
  可正当学校满怀信心奔向光明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各种政治运动,使学校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工作受到了巨大冲击。在派性斗争中,一些同志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严重损伤了职工的积极性。随着中央《关于高等学校下放问题的通知》的发出,学校根据原煤炭工业部的要求,作出了去肥城开展整党建党的决定。在省革委要求学校在肥城建校却又不解决用地和搬迁问题的情况下,当年11月底,除采煤系留在肥城县三号井外,机关和其他系搬往兖州,以兖州123勘探队13年无人居住的7000平方米临时工棚作校舍。
  混乱的“文革”给山东煤矿学院留下的,不只是心灵上的痛苦回忆,更是一种摧残和肢解。在当时的省革委会的强制下,部分建筑、资产先后被当时的上级机关占用,图书大楼被当时的驻省军代表煤炭组“借用”,部分校舍被当时的华东石油管道指挥部“借用”,北校园全部房屋和院落无偿移交给原山东财政干部学校,部分用地被无偿提供给山东银行学校建设,在师生自己建设的宽大的操场上建起了一座座不属于学校的高楼,致使“文革”结束后学校已经无法返回故园济南。
  命运多舛的科大啊,谁知道你曾如此艰难?顶天立地不屈不挠的“科大人”,依然怀着远大的理想,勇敢地上高山、奔大海,去寻找更加广阔的天地,建设后来的山水校园,成就自己的神话梦想。(作者:刘培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