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撷英 >> 正文
【科大走笔】聊斋故里走出的神话
发布时间:2011-06-07点击数:[]
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旧址
 
说起山东科技大学,知道其前身是山东矿业学院并把她与泰山、泉城联系起来的人一定会很多。但要说她是一个聊斋故里走出的神话,把她与蒲松龄的故乡淄博联系在一起,很多人一定很诧异。
  宏大的事业往往始自一个微不足道的发端。如今立足青岛、泰安、济南三地五校园办学,拥有近五万师生的这所省属重点大学,其前身就是1951年7月国家批准在淄博洪山成立的 “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
  提起聊斋、提起蒲松龄,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郭沫若评价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说起淄博,也许知道的人还会不少,因为它是中国的煤炭之都、陶瓷之乡,是蒲松龄和《聊斋》的诞生地。要说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如果不是在少有记载的史料里看过,恐怕不可能有人知道。
  淄博是新中国的一座工业城市,不但在医药、建材、冶金、机电、塑料、电子等行业都拥有重要地位,丝绸生产更是历史悠久、品种齐全,原油加工、氧化铝、解热药及中小电机产量均居中国前列,而其最著名的还要数煤炭、陶瓷和琉璃。
  淄博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曾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煤都之一。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淄博发现了三处古窑址。据考证,淄博的煤炭开采始于北魏时期,淄博矿井开拓部署最早记载于康熙四年的 《颜山杂记》:“循山旁行,掘洞采煤,井深逾百尺。”当时挖掘煤炭主要用于烧制陶瓷器和琉璃。近代,先是1898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授权德国商人组建德华公司攫取淄博开矿权,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接管德国煤炭开采权,更大规模地掠夺淄博煤炭资源。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煤炭资源才重回中国人民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举,我国煤炭生产成为较早得到恢复的行业之一。1951年4月,全国煤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人员普遍感受到技术干部的缺乏,提出“除注意在工人中培养外,还应大力开办学校,来造就技术干部,以适应煤矿建设的需要”。1951年7月,山东矿务局向省人民政府文教厅呈文,省文教厅报请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同意,在扩大“山东矿区第一煤炭职业学校”的同时,开办“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
  刚成立的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将洪山煤矿划出的22栋房屋作为办公、宿舍用房,将原有的6栋房屋整修作教室;由山东省文教厅徐州市文教局从徐州贾汪职中调来、中央煤矿管理总局和山东省教育厅分别从江南和山东招聘分来、从各矿区有文化的工人中选来42名职工;首批招生采煤、机械、土木三专业学生148名,于1951年9月10日正式开学,10月10日补开了建校典礼。
  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齐国都城,长达800年之久。不仅出现了姜太公、齐桓公、齐威王、管仲、孙武、晏婴、田单、司马穰苴等名君贤相、英帅良将,还成就了这个“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的历史名都。
  也许就是那以汹涌澎湃之势,独自流过春秋、战国、嬴秦、两汉,生生不息的齐文化的浸染,使有着“太阳石”胎记的科大人,在诞生之初就兼具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齐文化精髓,在其后的岁月里虽栉风沐雨但一路高歌。淄博的确是一方人杰地灵的土地,在这里成立的一所职业学校,终在半个世纪之后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也出现了一批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
  在学校成立后不长的时间里,学校就有过多次更名。1951年10月23日,遵照国家煤矿管理总局教育处指示,改名为“洪山煤矿职业学校”;1952年7月,遵照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指示,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洪山煤矿工业学校”。伴随着改名,学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1952年开始省外招生,当时在苏南招生300名、省内招生120名、大西北招生20名,在校生已经达到12个班、近600名学生,有职工145人。
  说山东科技大学是从聊斋故里走出的神话,首先是因为学校旧址和“蒲松龄故居”在同一个镇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是一个具有明清建筑风格、至今保存完好的古老村落。在蒲家庄东西大街的北巷,三间明清风格的普通民居,门前古槐阴翳,大门古朴典雅,这就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诞生、著述和辞世的地方———大名鼎鼎的“聊斋”。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的旧址,就在距“聊斋”不过10里的地方。
  就在这三间陋室里,蒲松龄 “以文章意气雄一时”,达到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他创作的《聊斋志异》,如《古今小说评林》中所评价的“几于家家有之,人人阅之”。
  山东科技大学感念她诞生于聊斋故里。聊斋中的神话故事虽具有很强的奇幻色彩,但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美好向往。山东科技大学伴着新中国的诞生而诞生,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发展,和新中国一起从弱小走向强大,终由一所小小的职业学校发展成为拥有近五万师生之众的大学,既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小小缩影,也构成了一个不敢想像而又的确实现了的现代版“神话”。(作者:刘培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