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撷英 >> 正文
【科大走笔】在淮河岸边茁壮成长
发布时间:2011-06-07点击数:[]
淮南煤矿学校旧址
 
淮南,对山东科大来说,是一座不能不以浓浓一笔载入史册的城市。正是在淮南,学校开始枝繁叶茂,发展成为一所本科高等学校。
  1953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一五”计划的宏伟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在“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的口号鼓舞下,新中国的煤炭工业战线热火朝天。
  为切实办好煤炭工业学校,为其创造更加有利的教学环境,1953年春天,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根据国家对高等教育“整顿巩固”的方针,决定将洪山煤矿工业学校迁往我国著名的煤炭生产基地———安徽淮南,改名为“淮南煤矿工业学校”。当年6月,在骄阳如火的日子、石榴花盛开的季节,煤校师生将一车车机器设备、仪器图书,在国家交通部门的帮助下,千里跋涉,从齐国古都起运到淮河南岸,去实现一个新的梦想。
  淮南市,居于淮河中游,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称。历代兵家,无论是踞江南欲复中原,还是踞中原而欲图江南,淮南为必争之地。北伐者得之,开封、洛阳扬鞭可及;南征者得之,饮马长江近在咫尺。秦统一中国灭楚在此决战,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司马昭围攻寿春,刀光剑影、阵势强大、兵法繁多,精彩可比赤壁大战;刘邦在此雄踞八公山,逼项羽兵溃垓下、自刎乌江。在这片热土之上,出现过无数次“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战争场景,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朝秦暮楚”的故事。淮南也曾是红色根据地,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就发生在这里,周恩来曾为此痛心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名篇。
  新成立的淮南煤矿工业学校选址于淮南洞山,学校的历史就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学校迁到淮南后,学生规模和校园迅速扩大,在校师生1100多名,占地面积达到4万平方米。师生当年建设了教研大楼、浴室、医疗所、招待所、实习工厂,竣工面积达4460平方米。1954年,学校又建设了图书馆、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教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学校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将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突破口,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截至1957年6月,学校为煤炭行业输送了1071名毕业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我国煤炭行业的骨干。期间,学校还多次变更隶属关系,最后改名为“淮南煤矿学校”。
  淮南也是一座煤炭立市、能源兴城的重工业城市,是我国大型能源基地之一,有悠久的煤炭采掘历史。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淮河的寿县、凤台和怀远3县之间有绵亘60余里的山峦,其主峰因传说舜曾在此耕种,故名为舜耕山。当地民间传说,每遇暴雨,此地就会有黑色的山洪流出,可见煤炭蕴藏之丰富。南宋嘉泰年间,浙江商人陈运成为便利运输,从煤窑到淮河岸边码头,修筑坦道,舟车运载,百里不绝。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在其家乡凤阳与今淮南毗邻的韭山一带屯兵数万,为打造兵器,“于洛河山采取煤炭”。淮海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国民党军刘汝明部开进淮南,运进1车皮炸药,企图破坏淮南煤矿。中共地下党组织粉碎了国民党破坏矿山的企图和拆运机器物资的阴谋,保护了矿山、机器。1949年3月底,淮南煤矿局正式成立,淮南成为新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建设基地。
  作为煤炭基地的淮南,成就了山东科技大学。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新中国愈加迫切需要培养更多高层次的煤炭专业技术人才,1958年7月,淮南煤矿学校升格为淮南矿业学院。
  这所新成立的煤炭行业高校的师资队伍,在合肥工业大学采矿和矿山机电等专业部分骨干教师的调入,煤炭部留苏归国人员的补充,北京矿院、山东煤院的支援下,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为建设好淮南煤矿学院,淮南矿务局所属各矿调拨了大量大型设备,学校自身也加速实验室的建设和购入教学仪器,充实图书资料,教学设备条件很快得到改善。
  经过不到三年的发展,1961年,淮南煤矿学院在校生规模达1900多人,全院有教职工600多人。
  淮南煤矿学院的成立,促进了学校科研工作水平的大幅提升。建院第二年,学校在为煤炭服务、为教学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的指导下,成立了“科学研究委员会”,确定了10项针对煤炭生产一线急需的研究项目,组建团队,分工合作,开展科技攻关。1959年,学校试制成功了“撬板2型掩护支架”“矿山大型电线故障听诊器”“防火花信号发生器”“电子管时间继电器”“手板钻”“雷管接头压紧器”“畜力绞车”“脚踏抽水机”等八大当时煤矿开采急需的先进设备和仪器,取得了“掩护支架采煤法在倾斜煤层中的应用”“矿山压力现场观测方法”“矿山压力显现规律”等科研成果。
  昔日的淮南煤矿学院,对于今天的山东科大,还有一重特殊的意义,就是她自从淄博转至淮南,就开始了几十年里不停息的搬迁,成为一所在历史的洪流中不停跋涉的大学。
  1963年,在山东省委要停办山东煤矿学院的时候,国务院根据高校一般应在省会城市举办的原则,作出了山东煤矿学院与淮南矿业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山东煤矿学院”的决定。
  1963年6月24日,一列满载着办学设备的火车,从淮河岸边驰向黄河岸边,迁转到泉城济南。从蒲松龄故乡走出去的洪山煤校,在淮河水的哺育下,经过10年的发展,成长为枝繁叶茂的淮南矿业学院,在泉城济南继续发展,扎根于黄河岸边,满怀信心奔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作者:刘培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