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撷英 >> 正文
怀念史惠昌老师
发布时间:2013-06-24点击数:[]

 

史惠昌老师是我的师母,退休前,和我导师范明训老师同是通风教研室(安全工程系前身)的教师。史老师于2013年6月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泰安去世,享年81岁。根据史老师生前遗嘱,不贴讣告,不摆花圈,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尽管知道史老师身患绝症一年多了,听到她去世的消息,还是感到有些突然。史老师走得很安静,这也符合史老师的风格。
史老师和范老师是大学同学,学同样的专业,毕业参加工作后教同样的课,但是由于政策的原因,史老师比范老师早十年退休。因此,我没有听过师母的课,十分遗憾。从师母讲话的风格和为人推测,她讲课应该是很好的,听过师母课的师兄们也都说她讲课很好,于是我有时就揣摩师母讲课时的情形。
我对师母的印象几乎全部来自日常的接触。范老师和师母都是平淡随和的人,尤其是师母,我觉得用平淡二字评价她十分贴切。
每次见到师母,她都是微笑、愉快的表情。很少见到师母开怀大笑的样子,更看不到她生气或是闷闷不乐,让人感觉到她的心,就像微风吹拂下的一汪春水,波澜不惊,清澈宁静。在师母面前,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娃,从来不感到紧张,也不会感到拘束。她身上总透着一种长者的宽和之气。
师母说话很有特点,总是不温不火,喜欢平静地和人聊天。不管好事坏事,师母总是用一种叙述事实的、客观的语气,有条不紊地讲给你听。比如提前十年退休,一般人可能要埋怨男女不平等或是政策不合理等等。可师母讲这事的时候,神态安详,语气平静,一副随遇而安的样子,仿佛在讲完全与己无关的事。从她的脸上既看不到委曲、怨怼,也看不到失助与无奈。后来看书,知道儒家追求一种“未发之中,发而中节”的境界,要求人在无事之时心情要平静,没有喜怒哀乐的情绪,遇到事了,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也不过度。我感觉史老师的心境就是这样一种状态,静如止水,仿佛她能洞察世间的一切。
1993年我毕业参加工作后,也在本校工作,但是很少去看望范老师和师母。2006年,我父亲猝然去世,令我懊悔不已,感觉很少回家看望父母,没有尽到孝心,“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感觉是很痛的。于是我也想起了比父亲还大两岁的范老师和师母,这时才意识到,既然心里想念他们,就应该常去看望看望。
当我去看望他们的时候,他们很是高兴,一点也没有责怪我的意思。谈话中,我惊讶地发现,我成长的每个脚步,二老都了然于胸,原来他们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我,而我对此一无所知,这令我既感动又惭愧。后来只要去泰安附近出差,就顺便去看望一下他们二老。如果长时间没有去泰安出差的机会,也偶尔专程去一趟。在我心里,就像对自己父母一样,时间一长就感觉该去看看他们了。
有一次去看望二老,闲聊中提起我母亲每天喝一点葡萄酒。我的本意是劝二老也适量喝一点,结果最后我离开的时候,师母拿出来两瓶葡萄酒,非让我拿回去带给母亲。那两瓶酒让母亲感动了很长一段时间。
师母退休后一直过着规律的生活,积极参加离退休老干部合唱队、舞蹈队工作,她说:“既愉悦自己,也减少给子女和社会的负担。”有时候她还应邀去给一些安全培训班讲课,也算是发挥专长、奉献余热了。
2012年,导师和师母都80岁了。我们在学校工作的几个师兄弟,商量给二老庆祝一下80大寿。二老听说以后,三番五次地叮嘱我们尽量缩小范围,不要讲排场,不要乱花钱。给二老祝寿的时候,师母已经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她并不避讳,她说,“你们范老师年龄也大了,男人生活自理能力差,我要好好地活着,尽量多陪伴他、照顾他。”
师母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样一个平和、善良、坚强、达观的人,这样一个宽厚的长者,这么快就离开了我们,让人不能不怀疑老天爷的公正。范老师告诉我们,师母走的时候很安详,也不像一般癌症病人那样消瘦。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无忧,勇者不惧。”多高的境界啊!平淡的人生,平淡的心境,不平淡的人格。
怀念我的师母———史惠昌老师。(作者:辛嵩)

上一条:追忆消逝的年华

下一条:回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