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撷英 >> 正文
故乡的石桥
发布时间:2017-02-27点击数:[]
今年寒假回老家,又路过大汶河上的明石桥,站在桥头,辽阔激荡的大汶河呈现在眼前,壮美的景象让我浮想联翩,这里有我童年的记忆和梦想。
  走在古老的石桥上,看着被行人车辆磨轧而成的光滑沟痕,听着桥下哗哗的流水声,仿佛有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讲述他的故事。
  《诗经》云:“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汶水滔滔,行人??。鲁道有荡,齐子游敖。”可见汶河两岸早在春秋时代就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了,但那时还没有这座桥。
  这座远近闻名的石桥,位于泰山南麓的大汶河上,北起大汶口镇西南门,南接宁阳县茶棚(堡头)村,全桥65孔,呈S型,长一里多路,是整个大汶河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石桥,也是山东省内保存最好的、正在使用的、最长的大型古石桥,桥墩由大长石条砌成,桥面由大长石条铺成,石条用铁锔子连接固定,非常牢固,桥上有两条镇水的石龙,龙头对着上游,是明朝隆庆年间建成的。清朝雍正年间,原石板桥被大水冲毁,以攻石起家的粥店村(泰安校区西校园所在地)人姜桂松“捐资倡修”。乾隆六年,石桥修建完成,两岸人民感其义,曾立碑以记此事,并改名“姜公桥”。
  石桥的建成,结束了两岸人民往来仅靠舟楫的历史,沟通了南北商贸,给大汶河两岸带来繁荣,也使大汶口成为经济重镇。曾有人赋诗曰:“汶河倒流水泱泱,两岸杏柳吐芬芳。古石桥上人如织,古镇城内商贾昌。”它建筑风格独特,粗犷雄伟,坚固耐用,成为大汶口古老昌盛的见证。
  古老的石桥印证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石桥的西侧是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母系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原始祖先就居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了。大量的墓葬群遗址和出土文物证明了原始文明的繁荣发展。
  石桥北面桥头堡(寨门)的城墙上还能隐约看见战争时期的弹痕。1937年底韩复榘撤到大汶口,在石桥上埋了地雷,日本鬼子占领大汶口后,这些地雷炸了鬼子的坦克,但也破坏了石桥,日本鬼子逼迫老百姓整修了石桥,他们在大汶口镇盘踞了八年,外出扫荡要经过这座石桥。前面是鬼子小队长,骑着大洋马,腰挎东洋刀,胸挂望远镜,头戴钢盔,三开扇的帽沿子唿扇唿扇的。鬼子兵挑着旗,扛着三八枪、歪把子机枪紧跟着,后面是汉奸和伪军赶着马车、拿着口袋,外出抢劫粮食物品。他们来势汹汹,不可一世,残酷地侵害故乡的老百姓。
  直到1945年8月15日,顽固的日本鬼子才向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国民党的第五军先驻进了大汶口镇,抢劫胜利果实,他们把大汶口镇的城门全封起来,固守桥头堡负隅顽抗。我新四军驻扎在石桥南头,对大汶口镇发起猛烈进攻,新四军英勇顽强,赤膊上阵,最终拿下桥头堡,占领汶口镇,迫使鬼子投降,并赶走了国民党第五军。但我军也损失严重,大汶河东边的新四军林里,埋葬着很多烈士。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解放了大汶口镇,也解放了这座桥,他们的足迹永远留在了这座桥上。
  古老的汶河是泰安市的母亲河,她孕育了古往今来的泰安人。我童年时代到河里捞鱼摸虾,洗澡玩耍,摸河蚌,拣燕子石;中学时期到河边的树林里读书唱歌,累了就躺在草坪上睡一觉,甜甜的、美美的;高中毕业,我通过这座桥,来到了山东科技大学。
  现在,这座石桥成了重点保护对象,它的东西两侧是公路桥、铁路桥、高速公路桥、高速铁路桥,这些现代化桥梁如一道道彩虹横跨大汶河两岸。
  古老的石桥就像一位质朴憨厚的老人,从古代走来,继续见证着祖国美好的未来。(作者:王德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