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撷英 >> 正文
《朗读者》,文化类节目的一股清流?
发布时间:2017-02-27点击数:[]
近年来,各种眼花缭乱的明星真人秀以及IP热剧横霸荧屏,对于被快销综艺包围的观众来说,文化类节目成为电视综艺中的一股清流。昨日,由董卿首次独立担当制作人的节目在央视开播,此前,她就因在《中华诗词大会》上展现出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涵魅力而备受好评,这档节目也因为董卿转型处女作的金字招牌而未播先火。
  伴随着董卿的独白,李云迪指间流出优美乐章,《朗读者》在类似于剧院的空间展开。围绕第一期主题“遇见”,艺术家濮存昕借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讲述了其因小儿麻痹带来的自卑和对荣大夫的由衷感谢;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则分享了作为父亲在儿子婚礼上的一封信;还有来自成都的素人夫妇周小林和殷洁,他们共同朗诵了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分享了十年一诺,丈夫为妻子建造1200亩“鲜花山谷”的浪漫爱情;还有96岁高龄依然笔耕不辍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弟子们用中英法文朗读其翻译的文学经典等。可以说,“朗读”“者”“情感纽带”是这档节目的三个关键内核。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分享家书,让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随荧屏潜入千家万户。
  在董卿看来,《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作为一档定位为“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营造了一种安静舒缓的节奏和氛围,没有炫目的舞台和灯光,褪去华丽的外表,回归内容本身,在书和书架的大背景下,穿越长廊进行对话,聆听着朗读者的朗诵和分享。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节目组将书页和文字用一种电子书式的方式呈现在荧屏上,让观众跟随着嘉宾的朗诵静下心来品读文字,而对于电视这种以娱乐性、形象性见长的媒介,这种方式无疑是不讨巧的。但是节目组正是用这样充满仪式感的方式致敬经典,引领观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的宁静,感受书籍传达的力量。
  另一方面,节目采用对话、朗诵展示和学者点评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节目既保留了传播经典的严肃本质又符合大众欣赏口味。在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中,他们交流着情感体验,也爆出了很多值得反复回味的金句。比如柳传志寄语儿子的“学会有理想而不是理想化”,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分享人生经验时曾说“一切办法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延长白天的时间”“生命不是你度过了多少时间,而是记住了多少时间,要让度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被记住”。那些动人的瞬间,让观众感受到每一位朗诵者的人格魅力和在舞台上所散发的诗情真意,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和精神上的交流沟通。这些看似关于别人的故事,其实映照着关于亲情、爱情以及精神追求的普适价值观。
  正如董卿所说,“朗读属于每一个人,朗读是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朗读者》正是通过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文化经典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面对面的交流、精美文字的展示,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体会文化的深邃力量,展现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展现出了文学之美、文字之美、情感之美的多重文化内涵。
  事实上,回顾中国电视发展之路,文化类节目的身影,从未远离过观众的视野。从当年火爆一时的《百家讲坛》,到近些年来,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北京卫视的宣传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回溯家庭历史的寻根之旅《客从何处来》等,无一不是收视和口碑双双叫好的上乘之作,大众见证和体验了文化节目在建构知识、分享智慧层面的巨大价值。但清流并不意味着节目小众。作为偏严肃类的文化节目,在收视率的竞争中有天然的劣势,为了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既要秉持文化内涵,保持自己卓然特立的个性,成为营造精神净土的先锋,又要通过丰富的节目形式,避免陷入曲高和寡、自说自话的尴尬状态,形成娱乐化与文化相和谐的健康生态。
  总之,《朗读者》作为央视顶尖团队的又一诚意之作,是电视人怀揣着一份使命,坚守着一份情怀,在繁花似锦的荧屏娱乐之外,点燃起又一盏传递文化的明灯。(作者:任晓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