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节俭精神代代传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9日 00:00  点击:

暑假里陪着刚刚高考完的儿子整理旧书,突然发现有那么多的书还崭新没读,那么多的本子只写了三五页,更不像话的是有几百支的笔用一半就放在一边闲置了。他每天使用的就是笔袋里的几支笔,笔墨用完了立马就买新的了,旧的笔管随手丢进垃圾桶里。00后的这些孩子,从出生就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不知道什么叫饥馑和短缺,想要啥分分钟就买到手中,缺少了父辈们小时候为自己心爱的小东西偷偷攒钱很久,最终如获至宝的那种激动和惊喜。
  70后的我们小时候虽然没挨饿受冻过,但日子过得也很拮据,所以从小都懂得节俭。新发的书会用好看的报纸仔细包好,橡皮用的小手都捏不住了还不舍得丢掉。有一次我把几支短得实在拿不住的铅笔一起扔掉,爷爷看见又给捡了回来,并交给我一个废物利用的诀窍:把铅笔头插进用坏的圆珠笔杆里,立马就又能用了。我很崇拜爷爷,因为他毛笔字写得很好,四书五经也背得滚瓜烂熟。从小他就教导我们好好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是他最经常跟我们说的。爷爷经历过六十年代的大饥荒,吃过树皮吞过黄土,每年秋天收地瓜的时候,他都要把地瓜秧红色根部鼓鼓的那一段给砍下来,洗好,晒好,捆扎起来,挂到房梁上以备不时之需。有一次我好奇问爷爷这东西能吃吗?
  他说挨饿的时候连树皮煮了都吃得香,地瓜秧根儿吃起来更甜呢!后来我们都劝他不要储存地瓜秧根儿了,但他还是坚持了几十年,直到确信我们再也不会回到那段苦日子才放弃这个习惯。
  一边收拾东西一边给儿子讲这些陈年往事,儿子听得一愣一愣的,对他来说好像是发生在远古时代的事情,其实才几十年的光景,十几亿的中国人艰苦奋斗,终于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中华民族勤俭美德渊远流长。要让年轻一代学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我们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于是,我就问儿子:“这些书还很新,当废纸处理掉太可惜了,你看有更好的办法吗?”
  儿子说,“闲鱼上出呀!或者我把它们分一下类,高中的书呢送给凡凡和诺诺妹妹,玩具和儿童读物送给兜兜弟弟。”“很好,物尽其用。”我赶紧表扬儿子,接着又问,“你看这些搁置不用的笔,已经出水不顺畅,只能扔掉了,以后买笔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呀?”儿子坏笑着说,“不能一筒一筒的买了,单支买呗,就知道你心疼钱。”时机来了,我赶紧接上,“臭小子,这还真不是钱的事!你看这些笔墨,塑料都对环境有害,大自然需要很多年才能把它们降解掉。”勤俭节约的道理就在母子俩轻松说笑中得到了理解和传承。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美德,也是疫情影响下的必然选择。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必然影响全球粮食的生产、收获、加工、存储、交易和运输。再加上蝗灾和洪涝灾害,2020年全球粮食供应变得更加紧张。中国每年需要进口接近1亿吨的大豆,用来生产食用油和饲料,而受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冲突的影响,中国粮食进口将会变得更加艰难。然而,我们“舌尖上的浪费”变得越来越触目惊心。由于中国文化中的“面子问题”,请客一方总觉得点菜不能太少,盘子最好不要吃得太干净,否则会让客人觉得小气,若把剩菜打包会有损面子,浪费反而显得体面大方。2014年的一项统计显示,中国大概有35%的粮食没有被充分利用,而是被浪费掉了。2018年的一项餐饮统计同样触目惊心,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浪费则达38%。
  浪费粮食不可原谅,尤其是在中国由于耕地有限而千方百计生产足够粮食来满足14亿人吃饭问题的情况下。粮食安全已经成为我们面对的一个难题,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把节约粮食的小事变成减轻国家粮食安全负担的大事。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是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的有效践行。令人欣喜地是,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大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以来,餐饮业的“适量点餐、剩餐打包”“光盘行动”已蔚然成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铺张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光盘侠”变多了,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社会共识被重新唤醒和树立。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慢慢成了大家竞相追逐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在目前纷繁复杂时代背景下,只有我们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继续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激发我们艰苦奋斗的精气神,才能成功应对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吴翠


相关新闻
 

网络新闻投稿邮箱: netnews@sdust.edu.cn
山东科技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