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砥砺奋进,四十载硕果盈枝。”当这两行文字映入眼帘,我的思绪瞬间被拉回那段与数学学院、计算机学院同行的岁月——从青涩学子到知命之年,从讲台下到讲台上,我有幸以学生、校友、教师的多元身份,见证并参与了这两个学院风雨兼程的奋斗征程。
我以硕士研究生身份就读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应用数学专业,在理学院数学教研室度过教学生涯最初的九年,最终扎根于数学学院至今十二年。同行二十载:受教于斯,服务于斯,奉献于斯,也受惠于斯,这是一段与学院共同成长的历程。
严谨学风的启蒙之地
2007年秋,我成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数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师从徐西祥教授。那些年,陶常利、高德智、崔玉军等老师的言传身教,至今仍历历在目。
还记得陶常利老师为我们讲授《抽象代数》,他的课堂令人感觉轻松自然,就像他亲切和蔼的为人。他总是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梭在校园。某个清晨,他比平时晚到教室,笑眯眯地解释说:“自行车半路罢工了。”那份从容与幽默,至今温暖着我们的记忆。
高德智老师的《泛函分析》课堂上,同学们常在艰深的理论前退缩,一次,鲜少动怒的高老师为此严肃地批评了我们。高老师治学严谨,讲课水平极高,板书也堪称一绝,只是我们这些当时在职就读研究生的年轻教师不得不在工作和学习之间做艰难的平衡。如今,当我的科研课题需要用到相关知识只能重新自学时,才深深体会到当年老师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更难忘的是现在的数学学院董焕河院长,那时他还是一位三十多岁的普通教师,从理学院数学教研室转岗到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科办工作。他利用下午休息时间,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汗流浃背地免费为我们这群“可积系统”的初学者耐心推导讲解,引领我们走进科研的殿堂,当时听课的还有张宁、杨红卫、王新增、李欣越等青年教师。
真正的科研起步离不开徐西祥老师的悉心指导,从学着找课题、验算推导到打印成篇,我从一个科研小白,到逐渐走出迷茫进入正轨。感谢当年徐西祥老师高屋建瓴的指导帮助,助力我的科研之路走到现在。
这些细碎的画面散乱地留存在记忆中,如今回头细想,当年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严谨的治学风气正是通过这些普通老师的工作得以凝练成型并发扬光大、让求学于此的每一位学生真实地受益。正是恩师们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无私关怀精神,让我从中受益良多并在教学与科研道路上走得越来越稳,而我只是千千万万受教于此,受惠于此的学子中的一员。
个人与学院的快速成长
2004年9月,获得试讲机会的我在爱人李欣越的指导下取得不错的试讲效果,随后以外聘教师身份加入理学院数学教研室,一年后转正。那时候,学校刚刚搬迁到黄岛,老师们都住在学生宿舍,韩廷武老师在生活上为我做了妥善安排,教学上特意安排赵义军老师作为我的指导教师。
赵义军老师的授课风格深深影响了我。怀着对数学的敬畏之心,我把听他的每一堂课都当作重新上大学的机会,弥补了本科时期的知识缺憾。记得那些跟着赵老师听完课,一起骑自行车回家的日子。黄岛的风特别大,回家属区的上坡路段,常常需要使出全身力气才能缓慢前行,实在骑不动时,只能推车步行。这段路,恰如我教学生涯的起步——艰难,却充满力量。
在数学教研室,每一位年轻老师都有自己的指导老师,老教师们在教学上精益求精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后来者。在当时的氛围和环境下,争取全校统考第一名是每位老师的目标,大家阅卷时会在评分标准上反复推敲,领导们也在专业排课上费尽心思,争取让每一位老师都有公平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教学能力。韩廷武、沙玉英、卓相来、程惠东、赵文才等老教师们的言传身教,为我们奠定了扎实的教学根基,也使得数学公共课这个教学团队在全校享有良好的声誉。回到我个人,如今我能自信地站在讲台上,还能录制广受好评的教学短视频,都得益于那段岁月打下的坚实基础。在数学教研室的日子是我的教学艺术锤炼之路。
2013年,我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访学归来,我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成为新成立的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的一员。在数学学院的这些年,是我个人快速成长的黄金时期:2015年博士毕业;201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9年晋升副教授,2020年被聘为学术教授;2024年获得前往清华大学访学的机会。当我细数自己取得的这些微末成绩的时候,我不能忘记自己只是数学学院的一位普通教师,很多老师远比我发展得更快更好。以小我见众生,数学学院的每一位教职工都借助这个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对新建的数学学院的各方面支持,更离不开各届学院领导的远见卓识和辛勤奋斗,而这些最终都将作为为国家培养新时代建设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个人的成长折射出学院的发展脉络:2017年,成立中国北方首所校政企共建的阿里云大数据学院;2018年,获批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3年,设立系统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风雨兼程,硕果累累,卓越斐然,这些成果是汇聚星星之火才成燎原之势,是学院从领导到教职员工的点点滴滴的付出才聚沙成塔,百炼成钢,才有凤凰涅槃的今天。
四十年院史,我参与了一半;二十年耕耘,我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于此。从旁观到参与,从受教到传承,能与众多校友、同事共同投身学院发展,我倍感荣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深信数学学院与计算机学院必将在新的征程上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而我将继续与学院同行,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将这份源于传承的使命,传递给更多追梦的学子。(作者:赵秋兰,系数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