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撷英 >> 正文
几件小事——写在院庆40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25-10-27点击数:[]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载砥砺前行,一代代数学人的智慧与汗水,铸就了数学学科今日的辉煌。值此隆重庆祝数学学院与计算机学院40周年华诞之际,有几件小事总是萦绕在胸,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作业批改的温度

2002年秋季学期,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迎来了第一批学生,数学教研室大部分老师来青岛上课,我与沙玉英等几个老师暂时留在泰安校区本部。那个学期我承担了“三个头”的工程数学,应该说,数学课最繁重的工作不是上课而是批改学生作业。数学教研室在主楼404,几排两抽桌就是老师们的办公桌,空间经常会被学生的作业本占得满满当当。有一次,我顺手翻看沙玉英老师批改过的作业,其细致程度至今令我难忘。沙老师对学生作业实行三级批阅制:一阅正误,二析根源,三提建议。对于具有代表性的错误,她会在批语旁附上手绘的思维导图或概念辨析图;对于学生的创新解法,则不吝笔墨给予鼓励并引导深化。尤其令人动容的是,她的批注一般都写在学生解答的空隙处,为的是尽量节约学生作业的纸张。

沙老师的红笔,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沙老师将作业本视为洞察学情、因材施教的“诊断书”,将对学生的关爱与指导融入每一道红色的批注之中。她通过对学生个体解题思维过程的精细研究,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思维培育”的跨越。沙老师的“作业批改记录本”常被我们奉为教学研究的范本。这种将“研究学生”置于教学中心位置的实践,深刻影响了我们整个团队。在她的示范下,大学数学教学部逐步形成了“基于学情分析、精准靶向教学”的浓厚教研氛围。

板书设计的艺术

2003年春季学期,我来到了刚刚启用的青岛校区上课。由于家在泰安,也就少了很多家务琐事的羁绊,另外,在那段SARS事件带来的特殊时期,就算周末也无法正常回家了,更多的空余时间使我有了向老教师们学习的机会。有一次我听韩廷武老师讲授“二次曲面”。只见他运筹帷幄,仅凭几支彩色粉笔,便将复杂的曲面方程化为黑板上层次分明、色彩协调的立体图形。曲面的交线宛如工笔细描,关键点则如画龙点睛之笔。曲面方程的推导过程更如庖丁解牛,逻辑严谨,脉络清晰。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五十分钟的课程结束,铃声响起,他恰好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整块黑板构成了一幅疏密有致、重点突出的知识画卷。

那时韩廷武老师任数学教学部主任,我任支部书记,我们俩对桌办公,平时聊得最多的就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韩老师的备课本犹如学术手稿,每一页都布满了反复推演的痕迹,对不同解法的比较、对学生认知障碍的预判乃至板书布局的草图,都细致入微。

韩廷武老师是全校公认的教学典范,在那个“一支粉笔、两袖清风”的年代,他的课堂被誉为“一场黑板的艺术”。韩廷武老师不愧是教书育人的“大先生”,两支粉笔铸就伟业,这是育人的壮举,亦是国家的荣光。

精雕细琢的匠心

2022年,刘洪霞老师组队参加了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该赛事被誉为“教学界奥林匹克”,纳入教育部保留竞赛清单,对教学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事情总不会那么一帆风顺。在省赛阶段,一个小小的失误让刘洪霞遭遇了执教生涯的首次重大“挫折”。由于在提交创新报告的时候临时替换了一张图片,当时没有注意到图片中含有参赛单位山东科技大学,这被认为不符合匿名参赛规则。细节决定成败,刘洪霞老师由此养成了精雕细琢的习惯。无论是撰写教学创新报告,还是项目与成果的申报,总要字斟句酌。有时,为选用“融合”抑或“融通”,择取“逗号”还是“分号”,总反复推敲,力求极致完美。

刘洪霞教师团队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这一成就不仅被列为2023年学校的重要成绩,还被评为山东科技大学“2023年度十大新闻”之一。刘洪霞老师的成功,是其个人奋斗的结果,更是团队教研文化长期滋养的必然。

四十载峥嵘岁月,从韩廷武老师的“板书艺术”,至沙玉英老师的“批改哲学”,再到刘洪霞老师的“创新实践”,无不勾勒出数学人“乐教尚研”精神的绵延传承。一代代数学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认真教书,扎实科研,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凡的业绩,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学子,也推动着数学学科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展望未来,我坚信,只要“乐教尚研”的师魂不灭,数学学院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因为这精神的火炬,已在一代代师者手中传递,光耀不息,照亮前路。(作者:赵文才,系数学学院数学教学研究部教授,现已退休)

上一条:同行二十载

下一条:老家人·老人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