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我怀着满腔热情踏上了高校讲台。二十二载春秋,从青涩到成熟,从摸索到从容,我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灵魂。在这条育人路上,我用爱心浇灌,以智慧引领,收获了无数感动与成长。
初为人师 以爱启航
记得刚入职那年,我担任热能03级2班大一新生的班主任。我逐个掌握学生的情况,记录下每一位同学的籍贯、爱好和理想。课余和他们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周末和他们一起进行文体活动,元旦和他们一起包饺子……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以一份真情呵护学生,和他们一起成长。多年以后,那时的点点滴滴我都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是毕业聚会时,他们还清晰地记得我对他们说过的话、陪他们做过的事。2005年6月,我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爱与温暖,教师需要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收获希望。
因材施教 智慧育人
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因材施教。
我担任“传热学”“换热器原理与设计”等多门专业课教学工作。在讲授专业基础课“传热学”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不高。于是,我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换热器原理与设计”时我采用项目式教学的方式,通过分组分发小组任务,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每个项目组需要完成给定换热器任务的设计,并进行汇报展示。在讲授选修课“强化传热技术”的时候,我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矿泉水瓶、塑料吸管、铁丝等材料,动手制作强化传热元件,通过简单工况下的小实验理解各种强化传热技术,并利用数值计算软件模拟复杂条件下的温度场等,理解并拓展专业知识领域。我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慢慢地,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日益高涨。
2006年我讲授的“传热学”课程的“传热过程”教学节段参加学校第八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这些经历让我明白,教育需要智慧,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躬耕教坛 潜心育人
2001年,首届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原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我校招生。我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教学工作。
专业建设初期,专业教师、实验设备都很短缺,我和同事们在教学工作中倾注了大量精力,克服困难,身兼数职,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潜心钻研教学业务。在专业教师不足的情况下,我承担过“传热学”“工程热力学”“专业英语”“热力发电厂”“换热器原理与设计”等多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在实验设备短缺的情况下,我还承担实验指导任务,联系实习单位,指导学生实习……我被学生戏称为“全能替补”。
我深知,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重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认真备课,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实验室条件大大改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已发展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1600余名优秀毕业生。从老一辈教育者身上,我学习到,教育不会一蹴而就,要耐得住寂寞。
与时俱进 锐意进取
在二十二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保持着对教学工作的热爱,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教育理念,不断与时俱进、锐意进取。
我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参与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2005年起,我承担了“热能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立体教学体系建设”“热能工程专业基础课网络实验教学系统的开发与研究”“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双碳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能源动力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十余项教改项目。
我深知,教育是一项需要不断创新的事业。因此,我积极参与各类教学培训和学术交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承担在线课程和新形态教材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始终坚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因此,我积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竞赛和科研立项等科技创新活动。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们多次在省级和国家级竞赛中获奖。看到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取得优异成绩,我深感欣慰。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二十二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收获了无数感动与成长,并多次获得“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我最难忘的恩师”等称号。这些荣誉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的激励。我深知,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我珍惜每一段与学生的相聚和成长,也坚信,只要以爱育人、以智慧引领,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作者:衣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