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灯光总在清晨7点左右准时亮起,迈上铺着浅灰色地毯的两层阶梯,穿过密闭空间里浮动的旧书墨香,落在三楼靠西墙的书架旁——那是我过去一学期的“专属坐标”。桌面贴着枚浅黄色的小月亮贴纸,是上学期随手贴上的,边角被手指磨得有些发毛。
新学期开始,我照旧定了22:29的闹钟,指尖悬在预约系统的“提交”键上——每天这个点抢三楼西墙角的一个固定位置,我从没失手过。可屏幕跳转的瞬间,“已被预约”四个字却像片小羽毛,轻轻挠着我的心尖。接下来的几天,我也频频预约失败。直到周四上午,我抱着刚借来的《边城》,想去图书馆一探究竟。
一走进图书馆的三楼自习室,我就朝那个熟悉的位置望去,一个穿米白色毛衣的女生映入眼帘,她背对着我,马尾辫上系着浅蓝的发绳,正低头在《考研政治大纲》上划重点。
桌面的小月亮贴纸还在,只是旁边多了本摊开的《考研英语真题》,书页间夹着支粉色的荧光笔。书桌的角落上是她的保温杯,杯身上印着小小的“上岸”二字,杯口还冒着极淡的热气。她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重点处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连“马原唯物辩证法”的条目旁,都画了个小小的笑脸。桌角的便利贴叠成一沓,最上面那张写着“今天背完300个单词,奖励自己一杯奶茶”,字迹圆润。密闭的图书馆里很静,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偶尔传出楼道间细微的背书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那天我约了她斜对角的位置,学习之余总忍不住朝那个方向张望。她中途只起来过一次,去接水时还特意把椅子往里推了推,怕挡住过道,回来时手里多了个面包,掰成小块慢慢吃,视线却没离开过桌面的真题卷。
22点,我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偶然间抬头望向自习室墙角的书架,从前这排书架总带着几分空荡,只零星散落着几本书,连层板都能看清浅淡的木纹,如今再看,书架上挤着厚厚的考研真题、考公讲义,缝隙中还塞着几件外套,保温杯斜靠在书脊旁,每一处角落都浸着墨香与奋斗的气息。
周末再预约时,我没有再点那个熟悉的位置,而是选了三楼南侧的空位。离开前,我在她书桌前贴满便利贴的塑料挡板上贴了张新的浅蓝色便利贴,和她的荧光笔一个颜色,在她的粉色便利贴中格外醒目:“这个位置的书架第三层很方便拿书,祝你一战上岸。”
后来每次路过西墙,我都会看见那个穿米白毛衣的学姐。有时她在背书,发绳换成了浅紫色,有时她在整理笔记,书桌旁多了一杯冒着热气的奶茶。暖黄色的灯光落在她的书页上,也落在那些浅粉色的便利贴边缘,像给这个密闭的空间里开了一扇小小的、装着星光的窗。
我忽然不再遗憾抢不到那个“老位置”了。原来有些位置的意义,不只是“习惯”,更是看着有人在那里为梦想努力,自己也忍不住跟着加快脚步——就像学姐笔记本上的那句话:“每一点坚持,都在靠近光。”而她坐在那里的样子,本身就是图书馆里的一束光。(作者:孙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