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走到人生边上的“小季康”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9日 15:48  点击:

《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是去年从夜市旧书摊儿上淘的。虽然不是新书,但毕竟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质量有保证,而且就几块钱,于是果断买下。杨绛先生的这本书,早就有耳闻,如今缘分到了得以拜读。不说别的,单单书名就彰显着前辈知识分子们那份含蓄蕴藉的气质。
  杨先生的这本书不难读。全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的“自问自答”,内容涉及灵魂、良知、神鬼、天命。然而,在读完全书之后,自己的一点体会是,杨先生名义上的自问自答,实际上是在通过这种形式,告诉我们晚辈一些真相。写完这本书的时候,杨先生已是96岁高龄,生死都看淡了,谈及鬼神问题时,也就没有太多的“顾虑”。这让我想起曾仕强老先生的那本《我是谁》。这本书也是在曾老生命的最后才出版的,里面也大篇幅提到了身心灵的话题。好几年过去了,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历久弥深。
  言归正传,《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前半部分的内容,一句话概括,杨先生是在告诉我们:周围那些人们看不见的东西,统统都在。之后,作者还润物细无声地提示我们怎样去生活——“灵性良心如日月之光,暂时会被云雾遮没,云消雾散之后,依然光明澄澈”。
  书中有很多段落,虽只言片语,却触动人心。比如,杨先生思考人生问题时,“自己想不明白,就想问问人,而我可以问的人都已经走了”;谈及鬼神看不见的问题,杨先生用了一个类比,“真、善、美就看得见、摸得着吗”;说到人生实苦,老人家一句“哪个看似享福的人真的享了福呢”,振聋发聩;勉励后辈多多完善自己的灵魂时,杨先生语重心长,“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很像胡适之先生的那句“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探讨人生价值时,杨先生又说,“声名,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是那种看破红尘的通透。
  全书的第二部分则是杨先生的生活随笔。十多篇或长或短的故事,语言真切而亲切,像一位饱经世事的老人躺在摇椅上给孙辈儿们说古。其中的《记比邻双鹊》,喜鹊夫妇堪比人类的灵性,让人动容;《她的自述》记录的是一位保姆的人生经历。其中的一波三折,若详细写来几乎可以独立成书;《镜中人》则是杨先生对自家老妈子的描述,生动传神。文中女人刻薄女人时的那份“恶毒”,让读者不堪卒读。其中的讽刺意味,颇像钱锺书老先生在《围城》中的行文风格;《胡思乱想》则是老人家的真情流露了——当年清秀的小季康,如今已是垂垂老矣。等与天上的家人团聚时,父亲可能会诧异地说:“阿季老成这副模样,爸爸都要叫你娘了。”
  杨绛(1911-2016),本名杨季康,小名阿季,江苏无锡人。
  最后,跟大家分享两个从书中学到的词语:驷不及舌和枝叶扶疏。以前想当然地以为“扶疏”就是稀疏的意思,一查词典,正好反了。作者仲济涛


相关新闻
 

网络新闻投稿邮箱: netnews@sdust.edu.cn
山东科技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