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篇郑委老师的文章,感受颇深。
老师讲,不要“努力”,而要“勤奋”。因为“努力”是外求,而“勤奋”是内求。
对于当代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讲,可能一直都活得很“努力”。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什么叫“努力”,但真正“勤奋”的人却比较少。所以少有人能真正地体会到两者之间的微妙之处和它们之间的巨大区别。
什么是努力?人为什么会努力?
因为人有“目标”。达到那个目标,我就不难受了;达到那个目标,我就开心了;达到那个目标,一切就都会变好了……所以,你看,努力的本质是想“变好”。
那么,人应不应该努力?人应不应该想好?
大部分人都会说,“当然应该了”。可是,其实,“想好”是中国人非常可怕的一个想法。一切以结果为导向,并且,大部分的人抱着那个结果,想证明自己有价值、有用,想得到别人的认同、夸奖,想好受、想舒服。
我们不妨仔细感受一下:你想自己好,那你是不是有一个设定为“好”的目标和结果?然后朝着这个结果和目标发了疯地努力——熬夜,加班,挤地铁,挤公交,拼命挣钱;内卷,焦虑,和他人比较,坐立不定,寝食难安……
那这样的结果是什么?
就是变成一个只在乎结果,只在乎我有没有成绩、有没有挣到钱、有没有拿到奖的“俗人”。然后,当我们达不到这个目标的时候,当这个结果并不能让我们满意的时候,我们就临近崩溃似的埋怨自己、自暴自弃,开始了永无止境的自我内耗。
大部分人就有这样一个逻辑:我想好,我努力达到一个结果,就能感觉自己“我好,还不错,挺好的”。而这种逻辑让我们忽略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并通过外求的方式,来掩盖自我否定的真相。
可事实上,“努力”是不对的,追求“勤奋”,才应该是生命的状态。
勤奋是“内求”的,是一个人的习惯,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约束和要求,而不是对外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养成勤奋的习惯,让自己不论在做什么事情的过程中都成为一个勤奋上进的人,那么“结果”便自然不会差。而不是仅仅去为了追求结果和目标而“努力”。
过程中收获的,远远比“结果”重要。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勤奋,让“勤奋”真正成为自我的“内需”。
“莫向外求”,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如何停止努力呢?
停止努力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不在乎结果,只在乎过程。也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可这种境界,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
二是看到我不是想努力,我也不是想好,我是接受自己“不好,不够好”的真相。只有坦诚接受这一“真相”,人才可以开始真正的修行:直面真实的自己,看到自己的不好,接受自己的不好,然后去勤奋地提升自我,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不仅仅是为了去追求目标和结果。有目标是好的,但过分追求目标就会限制个人的潜力与发展。
一个人只有走到这条路,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勤奋。
努力的人、想好的人,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是不能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的,也就是说,谁都爱不到他。因为努力、想好的人只要一个“果”,甚至他把精神和心灵上的“要别人关心”“要别人理解”“要别人爱”都当成了他“要”的目标和结果,这比要物质、要名利权财更可怕。
为此,我还想补充一点个人的拙见:“努力”用在人身上不好,但却应该用在“事”上。
拿华为在国外被技术封锁这件事来说,我们“努力”是为了发展技术,打破封锁,改变局面。改变这个事情本身的结果,而不是去改变我们每个人愤愤不平的心态,也不是去改变和提高那些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
难道没有被封锁这件事情,我们每个人的心态就是都是好的吗?每位杰出的科研人员就没有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了吗?当然不是,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内在的培养。
再拿中华民族抵御侵略的历史来说,抵御侵略是为了维护领土完整,为了维护主权完整,为了和平。所以努力用在这件事情本身上,是为了去改变被侵略的这个结果。而我们中华民族每位英雄的牺牲精神、聪明才智、英勇气概都是在这片黄土地上涵养出来的内在品质,而不是因为有了侵略的发生,他们才去“努力”培养而得到的。所以,事情是外部环境存在的,而用在事情上的,就叫努力,是必需的。而“勤奋”,应该靠我们每个人的自我修炼,以达到“内求”的境界。
停止“努力”,建立“勤奋”。这句话,我们还要用很长的人生去慢慢理解。(作者:姜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