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撷英 >> 正文
【科大学者】笔墨情真师法自然——记我校艺术学院教授王书侠
发布时间:2009-11-16点击数:[]
王书侠,我校艺术学院教授,擅长中国山水画创作及美术理论研究,以写意山水画见长,致力于泰山山水画研究几十年。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学会会员、中国现代书法学会理事、山东画院高级画师、泰山山水画院院长。他的作品曾参加“纪念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50周年”全国美展、“60周年”全国美展、“建国55周年全国青年美展”、“2007年全国百家金陵中国画展”、“2007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其中4次获奖。多幅画作被毛主席纪念堂、鸦片战争博物馆等收藏。他曾于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以及广州、济南、福建等地举办个人画展,5次在国外举行联展。已出版《王书侠写意山水》、《传世典藏——东岳泰山图卷》、《王书侠写意山水精品》、《丹青典藏——王书侠山水画》画集、《中国画收藏文献》个人专辑。在各类报纸杂志发表作品200余幅,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美术理论文章8篇,并获得由文化部、团中央颁发的民族文化传承特别贡献奖。10月15日至21日,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建国60年60位著名画家成就展播”栏目组为其制作了专题。
执著追求路
谈起自己的绘画生涯,王书侠用了两个词来形容:幸运、执著。“一艺既成,甘苦自知”,几十年如一日执著的艺术探索过程中,对绘画的热爱是王书侠最大的动力,绘画也见证了他所有的汗水和执著。
从童年起,王书侠就迷上了画画。上小学时就开始临摹芥子园等古画。高中毕业后,他画了3年的宣传画又考入了大学,严格的素描、速写、色彩﹑图案设计等造型与设计训练,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毕业后,他依然没有放下手中心爱的画笔,而且成了一名人民教师,让更多的孩子走上了艺术之路。
自1990年起,王书侠开始系统地研究中国山水画。近20年的时间里,他沉浸在山水笔墨的世界中不能自拔。他从画里看到了技巧,更从画里看到了人生。王书侠研究过历史上很多画家,但他最喜欢齐白石与陈子庄,其次是黄宾虹。他说:“我从黄宾虹那儿得到的是‘法’,从齐白石那儿得到的是‘趣’,从陈子庄那儿得到的是‘气’。”
绘画风格上,王书侠走的还是雄浑一路,其特点可概括为朴、厚、苍、润四字,这与王书侠宽厚的性格有关,也涉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体验。在他看来,“师今人,不若师古人;师古人,不若师造化”。师古人不仅仅师古人之“技”,更重要的是师古人之“心”,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古人对自然物象的感悟是有局限的,画家最终要师造化,方能悟得真章。
谈到自己的创作,王书侠告诉记者:“我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笔墨的形象化阶段,二是形象的笔墨化阶段,三是形象的符号化与笔墨的意象化阶段。”中年的王书侠,开始对自己的坚持进行更多的思考。“40岁之前,我的作品形象大多以写生为主,笔墨是为表现形象服务的,笔墨依附于具体的物象,也就是‘似’的阶段,更多是把传统的笔墨与形象上的内在品质相结合。”王书侠用3年的时间又完成了艺术上的一个跨跃——这个时期他的创作,笔墨上升为主体,而形象的选择是按照笔墨的需要而进行,画面、笔墨、意境是独立的审美体系,用他的话说就是一个“不似”的阶段。当他对生活的体验和艺术的感悟日渐深刻,他作品中的形象与笔墨更加浑然相融。“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王书侠说,“这也是文化体验的艺术化过程。”
浓浓民族情
选择中国画,对王书侠来说也是一个思考、沉淀的过程。他说:“85新潮以后,美术界受西方美术思潮的影响,中国油画创作风靡全国。为了拓展绘画语言的表现空间,我一度也想放弃对国画的研究,中间还画了5年油画。那段时间,我开始研究西方绘画,从古典到现代,对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思想与表现手法都进行过深入的探索。”
王书侠告诉记者,虽然那5年中他的油画作品《假日》、《黎明》也参加山东省美术展,也算得上他在那个时期的代表作,但是那5年他过的并不轻松。作为艺术探索的过程,那5年是他思想上最苦闷的5年。虽然油画语言丰富了王书侠的艺术表现手段,但由于其影响过重,作品民族性的缺失使他感到异常困惑。
在苦闷与困惑中,王书侠执著前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新美术》上刊登的一篇介绍黄宾虹的文章以及黄宾虹的国画山水作品,这让王书侠找到了艺术上的突破点。他开始深入研究黄宾虹,重新回归中国山水画。“国画民族性,非笔墨之中无所见”,黄宾虹的思想影响着王书侠,也推动着他不断往前走。王书侠说:“这一次研究方向的调整,对我来说,不仅是艺术表现手法的调整,更是艺术观念的改变。”
在王书侠的心里,中国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从艺术表现规律的探索上与西方绘画并没有原则上的不同,但中国画还肩负着民族文化道义。中国画有着丰富的泛文化意义,如书画同源,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画如其人,在艺术中追求精神超越等,受人文精神的影响较大。
王书侠开始重新梳理中国画史上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山水画家及其代表作,并重点选择了宋代李唐,元代王蒙,明代文征明,清代朱耷,现代的黄宾虹、齐白石、陈子庄诸家一一进行研究。那条民族情脉越来越清晰,王书侠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泰山文化。在他的画作中,乡土是民族情脉的具象,泰山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文化的厚重感和兼容并蓄的气度。他画的是泰山又不仅是泰山,每一个厚重的点,每一条飘逸的线,每一团滋润的墨,都在写着一种精神——民族的精神,这是王书侠对中国文化的体验与再现,也是他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
暖暖师生谊
我校广告2004级学生王文丰从大学时就跟随王书侠学画,如今已经考入山东艺术学院攻读山水画硕士研究生。他告诉记者:“王老师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长者形象让很多同学印象深刻。他的专业水平过硬,不论是素描、色彩、构成,还是人物、风景、静物,他都让学生心服口服,学生就更多了学习的动力。王老师的责任心也很强,对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多次向有困难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我自己就得到了老师很多帮助,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我曾见过王老师的备课本,作为著名画家,在他的本子上精细地作了准备而且都有草图,他这种一丝不苟得做事态度对我的震动特别大,后来学画的时候就更加用心了。”
谈到如何处理创作和教学的关系,王书侠这样告诉记者:“艺术创作与教学,在我看来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相互促进互相提高的过程。”王书侠认为,艺术创作过程是对艺术语言形式探索的过程,艺术相对于实践者来说,一个“由技入道”的过程,其道理类似“庖丁解牛”,也就是由技法的纯熟来实现对万事万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教学则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人才,同样离不开技法训练和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老师的艺术创作水平与能力对教学有直接影响,身教胜于言教,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看到自己的未来进而使产生学习动力。
王书侠授课方式很灵活,从不照本宣科。他喜欢用具象的、生活化的事例来说明抽象的、理论化的知识,并且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作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一个画家的成功,要靠自己的画作来证明;一个老师的成功,则是通过培养的学生来体现。艺术教育过程是一个使学生渐悟的过程,要通过大量的训练让学生寻找方法与规律。对于学生要多鼓励,帮他们树立目标,激励他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如今,已经从事艺术教育近30年的王书侠,堪称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有的还在国外发展事业。
“老师要做学生的楷模,老师只有在艺术创作上不断有所突破,学生才会从中汲取经验与力量。”怀着这样的信念,王书侠更加坚定地跋涉在艺术追求和教书育人的路上。(记者:王毓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