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建校60年,有30多年依泰山而居。
“文革”结束后,原山东煤炭学院数次争取重回济南,但终未有果。
1971年10月30日,山东省决定撤销泰安煤矿学校和山东煤矿学院,以山东煤矿学院为基础,组建山东矿业学院,核定规模4000人,校址定在泰山脚下原泰安煤矿学校的校园。
泰安煤矿学校是一所办学时间长、实力强的老中专,其发源地同样也是淄博矿区,最早叫山东淄博矿区工人学校,后变更为山东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华东煤矿工人速成中学、泰安煤矿工人速成学校,1958年升格为山东泰安煤矿学校。
五岳之首的泰山,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与长城、长江、黄河齐肩。她因先秦72位祖先君王、秦统一以来12位皇帝封禅、历朝有94代帝王参拜而成为帝王祭拜天地、祈福苍生、一统天下、国泰民安的中华岱宗。她是中华大地上的一座雄伟神山,是炎黄子孙心中的文化山,更是一代代科大人的魂。
学校几十年依泰山办学,泰山“会当凌绝顶”的攀登意志、“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不让土壤”的博大胸怀、“捧日擎天”的光明追求、“国泰民安”的美好向往,从一开始就深深融入科大人的血脉,使科大人不屈的奋斗精神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融合,仰泰山而陶冶心志,使科大依泰山而发展壮大。
山东矿业学院成立后,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乘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学校阔步前进,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新校园占地面积比原来扩大了一倍,总建筑面积很快达到近4万平方米,专业数量也增加了一倍。师生同心同德,填滩治河平操场、拆旧建新整校园,整修道路、挖坑植树,很快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个花园。
科大人的许多梦想和很多“第一”都是在泰山脚下实现的。
1979年,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学校具备了授予本科专业学生学士学位的资格,开始了硕士研究生教育。
1980年,学校召开建校以来第一次科研大会,制定了科研发展规划和十年发展目标。
1981年,学校成立科学研究所,设置了煤田地质、矿井设计优化等10个专门研究室。
1982年,学校首次召开教学经验交流会,制定师资培训规划,分别在各大矿务局建立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
1983年,山东矿业学院济南分院成立,学校开始在泰安、济南两地办学,扩大了办学空间,整合了办学资源。
1984年,学校召开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山东矿业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开始了民主办学的历程。
1985年,在历时三周的首届煤炭科技成果交易会上,学校成交额达1392万元,名列煤炭高校前茅。
1986年,学校图书馆藏书达53万册,定购中外文期刊1338种,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
1987年,宋振骐、邓铁六等完成的《煤矿矿山压力和顶板运动的预测预报及控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经煤炭部同意、国家科委批准,经过历时两年的准备,学校首次主办“现代采矿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学术会议。
1989年,学校开始外派出国进修人员,先后派往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等访问或留学的教师达27名。
1990年,在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会议上,学校成为唯一受到表彰的煤炭高校,被授予“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990年,学校招收文革后首批6名俄罗斯留学生。
1991年,宋振骐教授以其首创“实用岩层运动和矿山压力控制理论”,成为全国煤炭系统唯一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3年,学校提出转变机关管理职能,实行小机关、大服务,从单一管理型向研究型、服务型转变。
1994年,苏学成教授主持的“喷浆机器人产品样机”作为煤炭系统唯一的项目,于1994年3月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
1995年,采矿工程专业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开始博士研究生教育。当年科研经费达1183万元,首次突破1000万元。
1996年,陶学华教授主持的“动态最小二乘法理论的扩展与延深研究”,被国家基金委列为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
1997年,学校拥有直属企业10家、资产达3390万元,成为“全国煤炭工业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先进单位”。
1998年,学校全年科研经费首次突破2000万元。
1999年,在国家举办的“建国50周年成就展”上,我校的“喷浆机器人”作为山东省26项高新技术产品之一,成为全省高校唯一的展品。
最令学校师生骄傲和难忘的是1999年。这一年是20世纪的末端,却是科大一个崭新时期的开端。
1999年8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作出决定: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山东科技大学。12月28日,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山东科技大学隆重挂牌,宣告成立。
天道酬勤,这是出淄博、远淮南、回济南、到泰安漫长的48年,是科大人成功攀登的又一个高峰,也是从泉城到泰山整整28年埋头苦干实现的一个梦想。学校从此由“学院”成为“大学”,由“单科”变成了“综合”,又一次成功蜕变。(作者:刘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