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撷英 >> 正文
【边走边悟】透过相对看绝对——谈“反者道之动”
发布时间:2011-11-21点击数:[]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充分体现了老子对世界的认识。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的踪迹无不是行“反”而用“弱”。古时“反”通“返”,有往复循环的意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认为事物前进的倾向总是沿“返”的路径发展。有人会驳斥说不是“返”,而是“螺旋式上升”。其实,老子在这里是随性的谈、超脱的谈、大而化之的谈。庄子用“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解释得更直观一些。而“螺旋式上升”的论断是具体的谈、个别的谈、理想的谈,将“返”的倾向极端地理解为回到原点,就十分无趣了。比方说人的一生是一个“弱———强———弱”的往返,再愚的人也不会说人生的返弱是变回孩童。所以,“返”是相对之说,是总括之言,是哲思之论。
    相对意味着抽象,抽象往往晦涩难懂,这也是“螺旋式上升”论者不放过老子“返”说的主要缘由。他们觉得老子说得不明不白的,貌似很有道理,又无太多指导意义,反而影响了人们前进的信心和决心。这或许是相对的不足吧。现实中,相对尽管是高深的,但也常常让人感觉是无用的,就如凡事都讲一分为二,将“二”再一分为二,又一分为二,无止境地分法,人们就无所适从了。经典的东西通常面临这种窘境:大家公认了,都可信手拈来了,也就不再奉为经典去重视了,抑或只留个名词,或是只剩个谈资。因此,理解经典的东西需要寻辟新途径,追求新意境,保持经典生命力。透过相对看绝对就是解读经典的一种好方法。偏执有时更容易接近真理。
  “返”和“反”现代有很大意义差别,“返”相对的成分多,而“反”更具有绝对性。如果我们不去刻意研究“反者道之动”是如何“返”法,直盯“反”字,会豁然进入一片新天地,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万事万物的生长无不是趋向反面,走向背叛。地球本以混沌状态隐匿于宇宙之中,有了生物则越发变得特立独行了;大自然本有简单直接的能量循环,衍生出种类繁多的动物而使自己面目全非;动物界本是恣情任意的逍遥,因为进化出人类几将自由丧失殆尽。地球无意于产生生物,而她的运动必然灭迹了原态;初始的大自然精心孕育了强大的动物群,却遭到有能耐孩子的无情破坏;动物们谁愿意作茧自缚,物竞天择终于化生出它们的主人。人们生来努力成长,成长的趋势是更加接近死亡;人们勤劳进取,为的却是获得安逸的资本,形成对勤劳冷漠的讽刺;人们因为恐惧而选择群体,却在群体中感受到更多的恐惧;人们坚持挑战自然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而生存空间却受到自然越来越残酷的制约;人们坚持党同伐异的斗争,却使得斗争愈演愈烈;人们强调保护自然保护人类,而高端科技发展却让人类和地球面临随时毁灭的威胁。常言说“物极必反”。如此看,物不极也是“反”,并且是一贯的、必然的、强劲的、不可倒逆的“反”。明知是走向“反”,却还是一往无前、不可遏抑。何因哉?老子称作“道之动”。
  何谓“道之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东西太多了,很多事物自幼接触,传习一生,到头来想探求究竟,却发现仍是含混不清、似是而非。老子说,“道”是不可道,不可名的,可道可名则非“道”。如此,“道之动”便无从解释了。好在无从解释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意会而约知,大概是“道”的运动及规律之类的意思吧。从现代哲学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道德经》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说,又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说。如此推知“道”即是“无”。下一个大胆的定义“客观存在就是有”,即可搭建起一座联系古今哲理的桥梁:“道”生“物质”。众所周知,物质运动是绝对的,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尚且如此,其母体“道”的动更是具有不以任何事物及任何意志为转移的绝对性。
  “道之动”如此强势,人类主观能动性岂不渺小?何止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观茫茫宇宙,人类自身本就渺小。老子看来,人类不仅渺小,而且罪恶深重,恣意破坏自然,任意荼毒生灵,妄自尊大,荒谬至极,眼见着要葬送地球亿载酝酿的繁华。在他眼里,人类是地球“反”动的极致了,所以要返璞归真,道法自然,不可再行妄动意念和心智。殊不知,他的思想也是人类精神追求“反”动到极致的结晶,总是要尽力站到绝对客观的立场上。但其智慧毕竟还是属于人类的,不可能完全超脱出人类价值的范畴。他在宣扬天道的同时,也在积极探寻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老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修“德”以顺应“道”。他憧憬“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通过反之又反,回归相对,以化解绝对的生硬和无情。“无为而治”仿佛是他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做出的艰难抉择。(作者:贾国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