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撷英 >> 正文
回忆初到青岛的时光
发布时间:2011-07-13点击数:[]
科大就要迎来六十岁生日了,我心潮澎湃,也总想起初到青岛的那段时光。那些踏实的脚印,反映了科大的风雨历程。2002年,青岛校区开始投入使用,但当时的校园建设还不完善,校区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很艰苦的。
老师们必须要适应青岛校区的环境,首先给大家下马威的,就是黄岛的风。那时候的风可比现在大多了!晚上休息时,外面的风凄厉地吼着,吓得有些女老师晚上都不敢睡觉。特别是一号教学楼中间的联廊,风更大。有一次,薛锋老师晚上走路时不小心掉了鞋,结果皮鞋被风刮出去老远。我也亲身体验到了这风的威力——走在路上,我的老板杯居然被风从棉袄口袋里吹了出来,杯身、杯盖分了家,各奔东西,我情急之下就去追杯身,结果杯盖再也没有找到,也许是给刮到河里去了吧。那时候,学校的环境绿化刚刚开始,校园里没什么树,西边也没围墙,全是庄稼。不过,一号楼后面的空地却披上了绿装,冒出细细的一层嫩芽。我想当然地认为是刚出来的小草,不想姜学雷老师说是麦苗。可能吗?学校里能种麦子?我们便打赌,结果我输了,那还真是为暂时绿化而播种的麦子。再看看如今绿草如茵、树木成行的美丽校园,学校的建设者付出了无数艰辛和汗水,我们应感谢他们!
那时候,基础课部的老师们教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大家互相听课、观摩切磋。我听过王世范教授的物理课,那是我听课内容跨度最大的一次,但给了我很多启示。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配备了专门的多媒体备课室,这也是老师们经常聚集的地方,大家在这里查找资料。在我印象里,邓东老师最勤奋,有时候他中午吃个烧饼就继续工作。我也非常感谢邓东老师,他给了我很多帮助,指导我参加了青岛校区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虽然我最终没有取得很好的名次,却从中学到了很多。
平时,大部分老师要两地奔波,真的是非常辛苦。那时的校车每周五下午四点发车,老师下课以后再赶去坐车,走一个单程需要大约6小时。那车偶尔还跟大家伙儿“开玩笑”——有一次赶上下大雨,足足在路上走了10个小时才到了目的地。如果赶上有事着急走,很多人都会选择胶南到泰安的依维柯。那是一班早车,早晨4点半就得起床,到了冬天更是难熬。我还赶上了一次意外,天下雨,车还坏了,排气筒也掉了下来,大家就冒着雨、齐推车,耽误了很长时间。
在青岛校区的业余生活,简单而热闹。宿舍里没有电视,可宿舍楼每层楼有一台电视,大家就挤到一块儿看电视、聊天。下午,大家会围成一圈打排球,玩得不亦乐乎。那时,我还有个小小的收获,刘继林老师和孙玉芹老师合办了一期交谊舞培训班,我免费学习了华尔兹、恰恰、北京平四等舞步。到了周末,大家则会到周围的村庄和山上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我印象最深的是到了春天,大家都拿着塑料袋到山上采摘槐花,也别有一番乐趣。
在初到青岛的那段时间里,我和同事们共同奋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现在,大家虽然各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但因为共同度过了那段时光,让我们彼此之间有了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也鼓舞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拼搏。(作者:杨立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