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下石门”
科大有过很多大门,有的现在只能在照片上看到,有的几经改造依然守护着学校,有的虽历尽沧桑但容颜未改。现存的校门中,最玲珑的在济南、最壮观的在青岛,最古朴的则在泰安,它就是“岱下石门”。
泰山海拔1545米,地质年龄近30亿年,山体为三层台阶式地质结构,犹如登天台阶,坐北朝南,通体打开,如佛端坐,令人可一眼望遍全山。游泰山可自山脚下的帝王行宫岱庙而始,经岱宗坊,穿红门,过孔子登临处,穿万仙楼,到中天门,看迎客松;走龙门,过升仙坊,登十八盘,到南天门;逛天街,游碧霞祠,阅无字碑,登玉皇顶,临观日峰,看东方日出。一路攀登,可感受历史、欣赏风景,更可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岱宗校园坐落在泰山的怀抱中,校园西门就对着登山的主道,南距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岱宗坊百步之遥,北离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泰山红门”也不过千米,北侧是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白鹤泉。
凡是徒步攀登过泰山的人,都会对岱宗校园那端庄的石门有很深的印象。经过岱宗坊,看过了这座沧桑的石门,才能迈进泰山的红门。
这座由青石建起的石门,有着四根用方石砌成的粗壮石柱,它们高擎起石头雕刻的八个大大的五星和两个小小的穹顶。在两侧绿树和青瓦作顶的白色围墙衬托下,岱下石门愈加古朴端庄,威武雄壮。岱下石门已经融入神圣的泰山,作为泰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成为泰山一景,门前游人如织。
岱下石门迁建于上世纪70年代。“文革”期间,山东煤矿学院根据国家“大学要搬离沿海、大城市”的要求,分散到山东矿区办学。1971年,山东煤矿学院结束分散办学之际,于当年10月与原“泰安煤矿学校”合并,组成山东科技大学的前身———山东矿业学院。在无法回济南的情况下,山东矿业学院便在泰安煤校校址的基础上扩建校园,岱下石门就是那时由南门迁至此处而成为西门。
岱下石门现在已成为科大的宝贝。
说她珍贵,首先在于她用“泰山石”砌成。
上古之时有很多崇拜,石崇拜就是其中的一种,认为将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石敢当”尤其是“泰山石敢当”,就可禁压不祥之险。这在民间广为流传,尤以泰山区域为重。也因为如此,泰山石被大量开采,广流四方。如今,为了保护泰山石资源,泰安市已经封山禁采。
说她珍贵,还在于她见证了学校的历史。
1978年,学校的“金属采矿”“金属选矿”两个非煤专业,成建制走向海滨青岛,支援山东冶金学院,成为如今的青岛理工大学。
1984年,学校的工民建专业成建制走向古城邯郸,支援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成为如今河北工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8年,学校企业管理系和会计统计系成建制走向海滨烟台,建设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发展成为如今的山东工商学院。
在学校发展的无数个历史时刻,岱下石门都曾悬灯挂彩,向世人展示科大人的自豪和骄傲。
如果石门也有记忆,那她一定不会忘记1999年那个金秋。山东省人民政府在学校礼堂隆重举行山东科技大学成立庆祝大会暨揭牌仪式的时候,她花团锦簇,宫灯高悬,彩旗飘飘,看着嘉宾高朋经过。科大人把这座石门装扮得如同新娘,光彩照人。
如果石门也知惜别,那她一定还记得2004年那个盛夏。连续几天几夜,一个个大型集装箱车队装满物资设备,一辆辆大型客车满载着师生,成千上万科大人拖家带口再上征途,向着大海迁徙。那时候,石门是何种复杂的心情?
在三十多年的岁月里,十几万莘莘学子入此门而成为时代骄子,出此门而成为社会精英。
褪去历史光环的石门,现在静静地守护着泰安校区,仰慕着雄伟的泰山,遥望着肃穆的红门,检阅着如织的游客,静观着人间的沧桑,阅读着日月的升沉,欣喜着学子的成长,沉淀着科大的历史,见证着学校的进步。风雨腐蚀了石门的身体,却抹不去她30年的美好记忆。
岱下石门,是学校的凯旋之门、记忆之门,也是一代代科大人梦萦魂绕之门。(作者:刘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