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校区的“红楼”
山东科技大学三地五校园占地近1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5万平方米,有各式各样的楼房200多栋。这些楼当中,最大、最高的都在青岛,最小的在泰安,而最老、最有特色的,是济南校区深居泉城的两座“红楼”。
泉城济南位于泰山北麓,以泉水闻名于世。泰山山脉丰富的地下水沿着石灰岩地层潜流而至,被北郊的火成岩阻挡,于市区喷涌而出,形成了形态各异、精彩纷呈的七十二名泉。在济南的七十二名泉中,以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四大泉群最负盛名,而他们中的佼佼者就是趵突泉。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柳”和“清泉石上流”的绮丽风光。
清冽甘美的泉水汇成河流、湖泊,而最大的湖就是位于市区北部的大明湖。沿湖有八百余株垂柳环绕,柔枝垂绿,婀娜多姿;湖中有四十余亩荷池,碧叶田田,白荷红莲,交相辉映,争奇斗艳,荷香飘溢,沁人心脾。大明湖与市区南部著名的千佛山交相辉映,构成了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元代地理学家于钦曾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泉水是济南市的血脉,赋予这座城市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
如今的济南,还存有科大最早的一个玲珑校园。它始建于1956年,也是如今学校济南校区的所在地,就在趵突泉的北面、大明湖的西边。济南校区承担着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的任务,拥有3000多名师生。
但凡到过济南校区的人,对那里的树都印象很深。夏天的时候来到校区,进门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就是那一排排冠盖如云、浓荫遮天、已成合抱之木的法桐,令你不由为之惊叹,难以忘怀。如果在深秋时节到来,迎接你的则是红叶如帜、落叶如毯的美景。然而,无论春夏秋冬哪个季节,去过济南校区的人,最难忘记的还是一左一右的两栋“红楼”。她们迎面稳坐、枝叶掩映、造型别致,古朴端庄、若隐若现、如梦如幻,她们是科大古老的地标、历史的缩影、灵魂的寄托,更是科大精神的载体。
这两栋“红楼”,是五六十年代的师生参与设计、建造的。其中一栋楼的用砖是师生自己烧的,由于工艺原因,黏土砖被烧成了土青色;而另一栋楼的用砖,是买来的红色粘土砖。建成后的两栋楼一青一红,成为校园里奇特的风景。后来,学校把两栋楼统一粉刷成深红色,她们便有了“红楼”的名字。
“红楼”承载着老一辈科大人许多美好而艰辛的回忆。1956年,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办公楼等9个基建项目就是在这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活动中完成。据老同志回忆,当时由学生组成的建筑队,在一个姓孟的师傅带领下,建成了这两栋楼。就在这两栋“红楼”里,陈维荣、赵宝琨、戴德元三位教师曾连续奋战7个昼夜,赶制出“皮带滑动”教具。当时,全校教师一年自制教具355件,克服了教学上的困难。那时的学生宿舍楼、图书楼、阶梯教学楼、大门,和“红楼”的诞生一样,学校师生都参与设计,建设过程也同样亲自上阵。砖不够用,就自己烧窑;缺石头、沙子,就自己去运;操场是师生们硬从一片洼地上垫起来的,除了几条主干道之外,校园里的路都是师生们一砖一石铺起来的,围墙也是大家一砖一砖砌起来的;大家还自己动手修建了游泳池,栽种树木18500余棵。
饱经沧桑的“红楼”,见证了师生自己动手,共建家园的艰辛历程;见证了三年困难时期,师生们精打细算、粮菜混吃,教师一日三餐两稀一干、学生将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两餐,依然节食节粮、支援灾区的艰苦岁月。
饱经沧桑的“红楼”,见证了“文革”中校园被蚕食、物资尽流失,师生四散他乡、寄人篱下,学校无处立身、有家难回的痛苦和尴尬。
饱经沧桑的“红楼”,也见证了1979年山东矿业学院研究生部的成立,见证了1983年山东矿业学院济南分院的挂牌,见证了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的建立,见证了一批新的师生宿舍楼、教室的建成,见证了1997年十层教学主楼的崛起和崭新图书馆的启用。
饱经沧桑的“红楼”,还见证了苏学成教授5000元钱起家,在一个不足40平方米的小实验室里成立机器人研究课题组;见证了他们在国家863项目支持下、经过近10年努力研制的大型喷浆机器人走出校园,在济南绕城公路和秦岭西合线隧道工程中大显身手,最终走上北京“建国50周年成就展”的实物展台……从泉城走向海外深造的莘莘学子,无不梦绕泉城的美和故园的秀;从世界各地来到济南校区的外教,无不惊叹于校园里草木的绿和“红楼”的红。济南校区的“红楼”是山东科技大学的历史景观,也是学校宝贵的文化遗产。(作者:刘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