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撷英 >> 正文
【科大走笔】蓬勃于黄海岸边
发布时间:2011-06-20点击数:[]
青岛校区奠基仪式
 
山东科技大学的组建,让科大人萌生了腾飞的梦想。飞向何方,着陆何地?学校组团多次考察,最终选择了青岛西海岸蓬勃发展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校址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且有一山平地起而居中。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科大人几十年来总有一种山水情结挥之不去。这也许因为学校自走出曾经的齐国都城,便一直与山水结缘。在异乡淮南处淮河之滨,在济南居黄河南岸,再到泰山南麓的泰安,依山望山30年,不由科大人不喜山乐水。科大选择在青岛建新校,恐怕就是因为这山水情结。
  青岛是一座浪漫的城市、开放的城市,中国的“啤酒之乡”和“帆船之都”。无数梦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人曾梦游过青岛。康有为就对青岛情有独钟,他曾评价青岛“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青岛三面环海、一面靠山,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辉映出她美丽的身姿,赤礁、细浪、彩帆、沙滩构成了亮丽的风景,历史、文化、宗教、民俗则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不论是在海上望青岛,还是在青岛看大海,总望不尽一个蔚蓝色的世界。南走北归、好山乐水的科大人,无法不对青岛神往。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素有“黄海明珠”之称,是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区内同时拥有国家级青岛保税港区、青岛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及薛家岛旅游度假区,是中国开放区域功能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是海内外人士望青岛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开发区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陆路相连。刚刚建成的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让两者之间的交通更加便利。区内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理工大学、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滨海学院等多所高校。
  2001年9月28日,新校区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隆重奠基。2002年国庆节,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和供暖等在内的一期工程全部完工,学校于当年招生1万余人。为实现办学主体向改革开放的前沿青岛转移,学校在青岛创业基地的基础上,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实施,高标准、现代化,五年初具规模、十年配套完善”的原则规划了新校区,按照“生态型、园林式、人性化、植物园、百花园”的思路开始了生态人文新校园的建设。
  2004年,学校主体转移到青岛校区,学校立足青岛办学的局面开始形成。不到5年的时间,科大人以超凡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使一个占地近3000亩、建筑70万平方米、能容纳3万人的新校园,在蒸蒸日上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拔地而起。
  在大兴土木、建设新校区的同时,学校集中力量狠抓内涵建设。
  学校先后优化资源配置,在青岛重新组建了16个二级学院,在泰安举办了一个独立学院,在济南开始了与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办学工作。以青岛校区为主体,以泰安、济南两校区为两翼三地办学,以工为主,矿业见长,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办学局面迅速形成。
  乘着学校快速发展的东风,2006年6月10日,学校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高水平科技大学的奋斗目标。会议认为: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学校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十一五”规划为蓝图,以发扬科大精神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科学管理为保障,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理、管、文、经、法等学科协调发展,整体办学水平省内一流,部分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少数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科技大学。
  面对学校快速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学校党政领导并没有因之骄傲自满、驻足不前,而是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发展思路,以一种时不我待、再接再厉的精神推进学校工作。
  2008年3月26日,校党委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了学校工作重心向内涵建设转移的重大决定,学校由此进入从快速的外延扩张转入持续的内涵建设、从基本的数量积累转入到全面质量提升、从全省范围竞争走向全国范围竞争的新阶段。
  工作重心向内涵建设转移,既是学校圆满完成外延扩张后的必然要求,也是培植核心竞争力、保持学校继续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内涵建设要求学校把更多的精力、更多的人力、更多的物力、更多的财力投入到学校软实力建设上,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这必将进一步加快高水平科技大学目标的实现。
  在大力推进内涵建设发展过程中,学校实施了“核心竞争力提升”“管理水平提升”“师生生活水平提升”的“三大工程”,提出了更加注重质量意识、更加注重教职工对学校发展关键指标的贡献,更加注重硬实力(核心竞争力)提升,更加注重队伍建设,更加注重交流与合作,更加注重发挥各二级单位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六个更加注重”的要求,使学校的内涵建设如虎添翼,迅速推进。
  经过近10年努力,2010年的学校与2000年刚刚成立的山东科技大学相比,学校的占地面积约是原来3.2倍,达到1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是原来的2.6倍,达到134.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约是原来的5.9倍,达到16.2亿元;在校生规模约是原来的3.1倍,达到近4.5万人;研究生规模约是原来的15.6倍,达到5545人;成教生规模约是原来的5.1倍,达到3.1万人;接收留学生的规模约是原来9.5倍。国家和省级工程质量项目发展到70个,国家级及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10个增加到44个,年度科研经费由0.34亿元增加到2.1亿元,年度授权专利由8项增加到138项,年度发表三大检索论文由28篇增加到476篇,年度获奖由19项增加到193项,博士学位授予学科由4个增加到3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由25个增加到111个,国际合作单位由21个增加到99个,专任教师中的博士学位人数由52人增加到474人。
  科大南走北归、西搬东迁、分分合合几十年,历经曲折和坎坷。但科大人师生一德、筚路蓝缕、坚韧不拔,终究让学校由一所职业学校发展成一所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大学,屹立于齐鲁大地,名扬大江南北。今天的科大,虽不是参天大树,但也已干粗根深、枝繁叶茂。厚重和质朴的品格、刚毅和勤奋的精神,是勇敢科大文化积淀的精髓,是坚强科大无往不胜的法宝,是光明科大未来征程的火炬,昭示着科大的事业如广阔的黄海,波澜壮阔、汹涌澎湃,科大的前途如黄河、如淮河,一路高歌、奔腾不息。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青岛是一片建设的热土,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座中国东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有着东西结合的海洋文化。开发区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陆地高速、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高速客轮齐头并进。在中国高等教育这条战线上,在齐鲁大地这片热土上,在青岛西海岸,山东科技大学承载着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望、前辈先贤的美好夙愿、齐鲁父老的深情嘱托、莘莘学子的远大理想、海内外校友的热切关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正向着美好的未来高歌猛进。(作者:刘培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