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晚的酒意中醒来,是凌晨五点,窗外还不见曙光破晓。我点燃一支烟抽完,再无睡意,就索性开灯捧读培进兄送我的诗集《故乡的河》。这一读,就放不下手,直到八点,才读完它的全部。思绪没有因上班钟点的敲响中断,我依然沉浸在阅读诗集的亢奋和快慰里。之后,在夜幕将垂的黄昏,我又捧读了一遍诗集,才发现里面的诗歌,百分之八十都作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与他生活过的两个城市有密切相关的联系,一个是淮北,一个是鸡西。
刘培进的诗,多是信手拈来的,语境如话家常,青菜萝卜,一清二白,初读难免有些零散浅白之感,但细品味却有“道在寻常日用中”的况味。他的诗不全是口语化写作,也许受中西方现代诗影响多些,并非现在流行的诗风。虽然他写诗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盛行之时,但绝不朦胧晦涩,看似信笔挥洒、随心所欲,却诗思汩汩,有“不择地而出”的味道。虽然写诗“从心所欲”,他却自始至终不曾逾越诗的规矩。看得出,他是用心在写诗,情到深处诗出笼,他的作品是内心感觉的自然呈现,是灵感火花的自然迸发。
刘培进的诗写作时所在的地域各异,题材也宽泛,时间跨度更大,但却一脉相承,谐和共振。他不像有些朦胧诗人那样闭门造车,苦想冥思,遣词造句,游戏文字;更不像有些诗人那般笔下云山雾罩,不着边际,信马由缰,不知所云。读他的诗让人能感受和触摸到他的气息与呼吸,能进入他的艺术视界与创作维度里酣畅淋漓。诗之真义,不在于以何种面目、何种外在形式出现,而在于诗的内核,有无自我、有无诗意,外在的形式只是手段。他敢于秉笔直书自我,敢于直抵现实内心,这是体现诗人有无功力实力的本质所在。他的诗少华辞丽句,却有真知灼见;虽是平凡文字,却意蕴沉积;看似语句简单,往往出其不意,给人以情感的共鸣、审美的愉悦或心灵的震撼。
八年前,在山东科技大学,我跟刘培进在他办公室有过一次短促接触,此后就再未有联系。我这个人喜欢以文会友,同在大青岛胶州湾西岸的这片土地上,竟然与他失之交臂长达8年,未免有些遗憾。八年后再见到他,他还是那样意气风发,豪爽性格,这是我们投缘之处。
俗话说,文如其人,诗亦然。诗人的性情会在他的诗歌中自然流露出来。刘培进的诗就像他的性格,平和自然,明快简洁,情真动人。他的诗几乎没有鸿篇巨制,多是十几二十余行,短诗较多,最短的只有三行,最长也不超过五十行。他的诗没有过多重大题材,没有轰轰烈烈的氛围渲染,也没有学院派多样的技巧,贯穿始终的是他对故乡、亲人、同学、朋友、爱情和人生的感悟以及歌咏美好事物的朴实情怀。他就这样在平静的生活和工作中营造着自己的如歌人生和真情世界。
“我深信:身边有千万个我,我是千万首诗。”这是刘培进在自序里的一句话。我以为,这句话勾勒出了一介书生、一个诗人的心路里程,足以给当代诗歌的写作,给当代诗人正名!
刘培进诗集中的首辑“故乡”收入13首诗,主要作于淮北、鸡西与菏泽。诗人写这组诗的年龄是二十岁前后,但他把对故乡、亲人的眷恋、思念、挂牵,化作故乡的小河流水,清亮而明澈,那么真挚,那么深情。
有故乡的人就有了乡愁。带着故乡上路就有了梦。
“母亲,弯成沉重的弓”(《无题》)。写母亲送他去远方实现她的希望,成就他的梦想。“弓”的意象用得十分独到,令人入目铭刻。而在《安慰母亲》的结束句,他这样写道:“每一年的爆竹声里/我们都回来看你。”诗人选取了春节这一万家团圆的日子,游子不辞山高水远回家过年,因为这个节日在每一位中国人心里有着不不泯的情结。“我见过秋天的雁阵/一路高歌着南飞/但在春天到来的时候/都呼唤着向北向北向北”(《从未想过》)。“最难告别的/是那一抹残阳/村西的小河里/流淌着金色的霞光……最难忍受的/是这一缕惆怅/漫长的冬夜里/徘徊在空荡的街上”(《最难告别的》)。再如《故乡的河》:“我走出了你/厚厚的帷帐/可走不出你/微微的涛声……我走出了/我的童年/可走不出/童年的梦”。这些诗都让我喜欢。
“远行”为第二辑,也是集子的重中之重,成诗时间跨度幅度大,比前一辑多了十首,主要诗篇还是诞生在东北,穿插有南下西行写的诗。“我是黄河的儿子/到这里耕作,来这里播种”(《我来了》);“这里遥远又陌生/听不到/黄河的涛声”(《这里遥远又陌生》);“你这异乡的河,沉默的河/永远在我的梦里流着”(《问凌河》)。也许,正是东北这段生活的历练,让诗人的胸襟开阔了,思考睿智了,思想也成熟了。当他面对黄教圣地塔尔寺,看到的不仅仅是辉煌的金殿,洁白的哈达、酥酒的异香、磕长头的伤痕,他看到了“一步一个敬仰/一步一个长拜”,他听到了“一个民族的低吟/千万骏马的嘶鸣”(《塔尔寺》)。“你纵是激荡和广阔/但思念,你无法淹没……你纵是深邃和冷漠/但爱恋,你无法阻隔”(《海》)。阅读这些诗句,你仿佛心游于云天之外而又根植于大地之上。这是生活赐予他的积淀,也是诗人风雨兼程的写照。
“雨后”和“雨巷”都是跟乡土与大自然有关的诗,“送别”和“温暖”多是抒发同学情、朋友情和爱情,“水手”和“短歌”则主要是人生感悟方面,“十月”是唱给收获的歌,每一辑中都不乏好诗好句。“老牛的身后/醒着耕起的土地/老牛的头上/鞭子又高高举起”(《老牛》)。寥寥几笔,把老牛舍己为人,把人的贪得无厌写得对照极为鲜明。不尊重劳动、平时奢靡无度的人,不是正应借此反思吗?而其中隐喻的人生哲理,更是让人思绪难平。越是平凡朴实的东西,越恒久美好。刘培进的诗就是这样,不用华丽的词藻,只用敏锐的视角、另类的诗思,展示了生活平和悠远波澜壮阔的无限景象。这绝不是昙花一现的浮华之美,而是出自平凡生活却超越平凡生活的永远绽放的美。
刘培进的诗,除闪烁着人性与友情的诚挚光辉,摒弃了做作和虚伪,还流露着对家国天下的大爱。“我们的战旗/是天空耀眼的太阳/我们的胸脯/是牢固不破的城墙”(《自由与阵亡》);“漠然的眼睛/怯望着歹徒的兽行/疾驶的车轮/碾压着英雄的生命/那一刻/哈尔滨失去了光荣”(《哈尔滨失去了光荣》);“你只是想/做一株普通的红柳/根植高原”(《写在孔繁森塑像前》);“你走好,是扬帆出海/你走好,是万众期待”(《悼小平》)……这样的爱,在平凡中透出伟大,让人钦佩。
虽然刘培进写的诗不是太多,但我感到他的感情和心灵是为诗歌而开放的。他的诗短小,他的诗清新,短诗不短,小诗不小,是现代诗应大力提倡的。他的诗中叠词、口语的妙用以及吸收借鉴民歌的语汇,以质朴的语言、亲切的句式、瞬间的灵感截取,展现着和谐的美,纵使音律不协、格式不规,也是旋律铿锵、唯真惟美,这些都充分展示出诗人求变坚守的一面。读他的诗,如泥土里溢出的芬芳,若无从生活中拈出意味、从现象中提炼意义的能力,恐怕达不到这种境界。
也许,他与诗歌的缘分,得庆幸他当年选择去东北边陲是走对了路。有了那段岁月的铺垫,他发出了诗人的强音;当他盛年返回家乡这厚重如山的文化之野,才可能在这片土地上真诚生活。当然,写诗的这个爱好也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他开玩笑说:“我的诗,其实就是我的日记,写诗最不费力而且满是快乐。其实人人都可以当诗人的,不过有人写,有人不写。我坚持写,不小心就成了所谓的‘诗人’。”
以上只是取了某个角度,对刘培进及其《故乡的河》略加评析,仅管中窥豹,难尽述其貌,通集作品又岂是短短小文所能涵盖?愿培进兄在未来的岁月里,在人生的旅途中,写出更多更好的诗!(作者:杨文闯)
(杨文闯,自由撰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开发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青海湖》下半月刊特邀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