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学校的学生、教师因职业的要求外,还有很多人在读书,这是可喜的现象。
读书的人,大概有3种状态———其一,有的人看似在读书,读完后问他读的什么,
却茫然无知、不知所云;有的人则心不在焉,眼前摆着书,思想却转移到他真正感兴趣的事儿上去了;还有的人则是自身实际水平与读懂书的内容所需的能力相差太大,仅仅认得字却不懂得含义,读书需要具备的一些基础知识他还不具备。这些,都属于最差的读书状态。若属上面所提的前者,可以让他不要心猿意马,而应专心致志攻克书中的“碉堡”;若属后者,则要抓紧补充基础知识,因为在科学的道路上容不得半点虚伪。
其二,不少人能够把所读的内容铭记在心,甚至倒背如流,应付考试,绝对拔尖。在学校,老师和领导大多喜欢这样的学生;在单位,上司也会喜欢这样的属员。如果他们言行一致,能用学得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是能够按规定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现在我们的很多学校正努力培养这样的人才,从课本、习题到标准答案,挤满学生的学习时间,使他们成为符合标准答案的人才。社会上这样的人多了,大家的行为有规有矩,站端行正,这个社会就和谐了。大家思想行为趋于统一、一致,什么事都比较好商量,这是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是容易保守、呆滞;缺乏改革、创新,长此以往容易孳生腐败。与其他锐意创新的国家相比,必然落后。所以我们不能过分夸大这种读书状态的优越性。
只有极少数人能脱出上述第二种状态,进入第三种状态,那就是同样是认真读书,却读出了自己有别于书的作者(或标准答案)的见解。尽管这见解从诞生之日起,就经受着提出者本人和其他人的证否。然而不管证否的结论如何,在这个问题上,科学就向前走了半步(因为证否的结果尚不清楚),这是对人类的真正贡献,虽然只是万里长征中的小小半步。(作者:潘正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