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吃完午饭,姐姐发来一条短信:“你那儿下雨了么?”不明白她为什么问这个,惊讶之余回了一条:“对啊,下了一天了,怎么了?”姐姐回复说:“没怎么,爸说你那里下雨了,让我问问……”瞬间,我的脑袋里竟然一片空白。
印象中,父亲是个冷漠的人。他从未关心过我什么,对弟弟却关爱有加,他一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弟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又是老末,得到的关注最多。而姐姐和我,自然就被忽视了。
曾经和朋友聊天,看见他们那么自豪地讲父母对他们多么多么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在庆幸自己独立的同时,心里却也有淡淡的落寞。在我前行的道路上,父亲几乎从未与我一起走过。成功时,没有他的喝彩;跌倒时,也没有他的搀扶。那次听同学讲她的父母对她特别严格,看着她那无奈的神情,我说:“我宁愿在我的成长路上能听到父母的忠告,哪怕是一句劝阻也好。”可是,什么都没有。从小到大,我都是自己一个人在生活中摸索,在摸索中一点一点地前行。是与非,对与错,都是从书中、从生活中自己慢慢学来的。而父亲,只关心他的田地,我一直以为。
因为从小养成的独立性格,我在外面上学时很少往家里打电话,几乎每次都是姐姐发短信过来:“缺钱了没?”虽然没什么动听的话,但我对姐姐却是充满感激的。可有一次和姐姐打电话,她说:“爸说你也不知道往家里打个电话,他又不会发短信,每次都让我发给你……”一时间,我愣在那里,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人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但我却总觉得自己和父亲没有一点共同语言。虽然曾经几次想给他打个电话,但每次都拨到一半就放下———实在不知道说什么。从那次以后,我由以前的半年也不打一次电话变成了两个月打一次。虽然话不多,只是短短几句略显生涩的问候,但心里却很踏实。我想,父亲也一定和我有类似的感受吧。从此,每次回家,尽管依然从父亲的脸上看不出丝毫的欣喜之色,但我知道,屋子里面一定摆满了一桌子好菜等着我享用。
父亲喜欢看新闻,而新闻过后的天气预报也是他每天的必修课之一。习惯了和他一起看完北京、天津的天气情况就换台,但偶然一次吃饭时,听见父亲说了一句:“青岛有雨。”顿时,我感觉嘴里的饭变得那么难以下咽,鼻子里面酸溜溜的。父亲以前每次只看完天津的天气就离开,而我竟然没有意识到,自从我上大学后,来到千里之外的青岛,父亲总会把天气预报看完,直到最后青岛在屏幕前一闪而过。一直以来都将目光锁定在自己那片狭小天地里的父亲,在我上学后,牵挂的目光变成了两份:一份在家乡,另一份,便在我求学的地方。春夏秋冬,三个寒暑,父亲的目光从未离开过青岛。
终于明白,父亲尽管对我要求很少,但他的目光却一直紧随着我,我到哪里,父亲的目光就会到哪里。我想,不管以后我去哪儿求学、去哪儿工作,父亲也一定会指着那个地方说:“小婷那儿下雨了……”
大爱无边,父爱无言,千里之外,目光紧连。(作者:吕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