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撷英 >> 正文
四月里的纪念
发布时间:2013-04-23点击数:[]
前些天整理硬盘中积存已久的照片,被一张黄色的头像所吸引,是王小波。那是在上海红坊看雕塑的时候,忘了是第几次去了,一如既往流连在那个几乎没什么人的大厂房里,对着每一尊有感觉的作品慢慢看慢慢拍。然后,就在一个转身的刹那,突然看见了他。
他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叉腿坐地上,鲜黄色全裸,连个基座也没有,恰如他为自己后来的作品集所定的名字———《沉默的大多数》。他头微上扬没什么表情,但栩栩如生。
在他对面伫立良久,琢磨不透他在想什么。也例外地没有去看这个作品的题目和作者,一时间大脑只被“王小波”三个字所充满。最后终于慢慢举起相机对焦,拍下他的头颅。回来每次看到这张片子都忍不住猜度:他到底在想什么呢?
崇拜特别有思想的人,尤其那思想还得能读得懂。王小波是为数不多者之一。知道王小波时,他还不算很有名,总觉他好像是离世后才大火特火起来的。
那时候是《南方周末》的铁粉,也在上面知晓和欣赏了好几位文字有趣的专栏写手。这个叫王小波的人曾经出现在“专家视角”栏目,写着和别的专家格外不同的文字,令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后来又移师“世说心语”,“幽默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说自己的话”,让当时也算“报人”的我每期都看得既畅快淋漓又不够解渴地盼着,生怕下一期没了他的文字。
“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这是王小波曾经的期许。他的思想自由生长,他的文字新奇有趣。他从不深刻庄重地去讲那些崇高的大道理,戏语笑谈间却迸射着严谨的思维火花,缜密冷静也热情奔涌,貌似率性浅简实则意味深长。
王小波说“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共性,可大家都追求这样一个过程,最终就会挤在低处,像蛆一样熙熙攘攘……”我最难耐也是蝇营狗苟之事;王小波说 “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也一直努力在使自己知性达观;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认同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点,也渴望这个世界能真正允许我们诗意地栖居和自由地表达。
曾经一直以为王小波就是个非常厉害的杂文随笔作家,遇见比较有见地的人,偶尔会忍不住告诉人家对王小波的文字有点上瘾。待被问其文如何之好,却又难以假诸语言形容,只会说“赶紧去读啊!读了就知道了”。后来才知道:其实王小波自己一直是以小说写作为正业的,还有剧本拿了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东宫西宫》),他的小说如“时代三部曲”什么的,其实也都好看。当然,这个“后来”已经是在他离世之后了。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时年45岁。他的作品,在他身后,走进大众视线里并开始引发长盛不衰的“小波效应”。
像《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被王小波格外尊重的那头猪一样,“自由主义者”等头衔开始与王小波的名字连在一起,“王小波”三个字俨然成为追随者们的接头暗号。2001年,“王小波门下走狗”讨论版在“西祠胡同”建立,不少的“80后”作家模仿王小波文风发表小说和杂文,文章结集《王小波门下走狗》陆续出了多季。他们视王小波为启蒙思想的大哥,也毫不讳言是在学王小波。
我对王小波的“走狗”们没啥兴趣,只是愿意时时能静下心来继续读小波的书。现在,各种版本的王小波文集已经一出再出,我还是更钟情于他的杂文,陆续买来收着的多也是他的杂文集子,像《思维的乐趣》和《沉默的大多数》等。最早买的那本《我的精神家园》则大多时候放在床头那摞杂书中,里面夹着一张书签,仿佛永远读不完的样子。其实许多篇目是看过许多遍的,只是隔得日子久了,每每看出不同的况味来。
王小波说过,“作为一个有过幸福和痛苦两种经历的人,我期望下一代能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间来感到幸福,而且这种空间比给我的大得多。”时至今日,不知道能让我们的思想自由而独立的“幸福空间”大了多少,我只是庆幸自己能够有机会在图书馆“知识港”网站经营“深度阅读”栏目,写自己喜欢的文字,说着自己想说的话,与青年学子共同分享阅读和思考的乐趣。
在《我的精神家园》那本书的黑封底上有这样一段白色的字:“那些连他的随笔都没有读过的人真的是错过了,你们有没有被告知过:生活中有某些更重要的东西值得脱颖而出、被我们体验?”
深以为然。于是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也算纪念王小波去世16周年。(作者:吴苑)

上一条:心湖

下一条:我写故我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