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事,我于上世纪1948年10月开始走上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之路,读初中、高中和大学,后来成为一名科技人员、高校教师。而使我能够走上读书之路的是李克昌老师,过程颇具传奇色彩。
李克昌老师是山东泰安人,民国前期师范学校毕业,一生在当地城乡教书,口碑颇佳。我家在农村,当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落后,人们坚守着千百年来的耕作方式,生活很艰苦,仍沿袭着传统的“私塾”方式。我8岁开始上学,读《三字经》,读《论语》《孟子》等,曾跟过5位先生。那时候,我们所读的书,先生并不给讲解,只要求我们“背书”。我虽不理解,但依然努力死记硬背,因为确信自己所读之书为圣贤书。有时看到旧时教科书中有“小狗追小猫,小猫追老鼠”的句子,我总有种不屑一顾的感觉。抗日战争时期,我的读书生活断断续续,多则一年,少则几个月。那时候,我多数时间是在家跟着大人干农活,或放牛放猪。幸好家中有些旧时的“闲书”,如《红楼梦》《封神演义》《隋唐演义》等,我可以在农闲时阅读,这让我日后养成了读小说的习惯。
抗日战争胜利后,泰安县当地有大约一年的平静时间,村里就聘请李克昌先生来教书。学生主要是本村的30多个孩子,有第一年上学的孩子,也有多年读“孔孟”的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李老师不分班级,没有统一教材,因人施教。他让我读的书是《古代文集》,其中有陶潜的《桃花源记》、柳宗元的《黔之驴》、戴名世的《盲者说》等。该书对于提高我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是我那一年读书生活的主要收获。同时,由于李老师接受过民国时期新体制师范教育,又教书多年,不断学习,知识广泛,平时还给学生讲述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如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形,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是我们从未接触过的新东西。受李老师的影响,我开始搜集和借阅民国时期的小学和初中教材,阅读虽不成系统,却让我受益颇多,同时产生了读初中、读高中的渴望。李老师写得一手好毛笔字,重视书法教学,对于初学者从“写仿”开始,平时认真批阅每一个学生的作业,精心指导。我读过几年“私塾”,有一定基础,跟着李老师学习一年下来,写毛笔字上了一个大台阶,使我终生受益。
1946年6月初,山东野战军主力收复泰安城,由于内战战火的蔓延,人心惶惶,学校关闭,在那不平静的一年里,在李老师的教育和关注下,我仍然坚持学习和读书。1947年秋天,泰安城内恢复小学教育,几处小学相继开学。此时我虽有上学的愿望,但家在农村,一时茫然不知所措。出乎意料的是,李老师竟然不辞辛苦到我家,建议我到城里上学。在那之后半年多的时间里,我就在城里读书,期间也得到李老师诸多方面的帮助。
首先,李老师帮助我办理一切入学手续,联系并安排我在灵芝街育英小学读六年级。那个年代,农村和城市是两个世界,乡下人对城里的学校教育一无所知,如果没有李老师的帮助,我要上学真是一件没法想像的事。
其次,我吃饭和住宿都在李老师家。当时城里的小学没有住宿条件,我在城里无亲无故,家里离学校太远,不能每天往返上学。李老师主动提出吃饭和住宿可在他家,一日三餐和李老师全家同桌吃饭,只是每个星期日我回家都会拿一包袱煎饼当主食。晚上我和李老师同睡一床铺。那段时间,李老师对我的课程学习仍给予很多关注和指导。
1948年元旦之后学期结束,我小学毕业,报考山东泰安中学、泰安粹英中学(私立)和泰安师范(公立)并均被录取,我选择了泰安中学开始读初中。同年5月,由于战事,我的初中学习被迫中断。李老师对我的帮助并没有到此中断。1948年10月,战事结束后,泰安中学又招生,但是我在村里根本看不到招生简章。时值晚秋,村里人正忙于秋耕秋种,我更是一点没考虑过上学的事。李老师又一次不辞辛苦、风尘仆仆到我家,在田间告诉我泰安中学正在招生,让我快去报考。听到这个消息,我喜出望外,马上进城报名,然后参加考试并被录取。高中毕业后,我考取了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学自动控制专业,大学期间努力学习、成绩优良,为我日后的科研教学工作打下了基础。
如果没有李老师的教育和热心帮助,我没有可能走上读书升学之路。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要紧的关头却只有几步。在我读书升学的道路上,要紧的几步是在李老师的引导下走过的。对于李老师的教育和帮助,我至今仍非常感动,我觉得他为我所做的一切,是他心中的信念与责任心使然。他不辞辛苦到农村,建议我到城里上学并提供吃住,使我获得读书和升学的机会,后来成为一名科技人员。这给我的启示是只要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牢牢铭记:站在面前的是学生,学生需要发展和成长;每个学生的家长都对自己的子女寄予厚望,国家需要人才;教师的责任不完全在课堂上,甚至不完全在校园内;教师的工作不能立竿见影,早有“百年树人”的古训。(作者:徐兴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