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狗》是一部澳大利亚纪录片,以特贝尔与小狗的友谊为主线,通过特贝尔与狗的情感展现了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小见大,真挚而感人。
在光亮的色彩下,特贝尔与小狗追逐玩耍,亲密无间。小男孩非常疼爱小狗,他为了给小狗做一个好看的项圈而偷偷截了一段升国旗的绳子,还自己动手给小狗编的项圈。在特贝尔给小狗戴上项圈时,近景镜头细致记录了一幅人狗和谐的画面。特贝尔吹口哨呼唤小狗时,小狗开心地跑过来,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小狗对特贝尔的依赖与信任可见一斑。
然而由于白人老板所引起的误会,小狗与特贝尔的友谊破裂甚至对特贝尔产生了仇恨。而小狗也因此成为了白人老板的狗,不再与特贝尔当朋友。有一天,在一起干活的时候,白人老板由于心脏病突发而濒临死亡,特贝尔想把急救药递给老板,却受到狗的阻挠。白人老板因此让特贝尔把狗杀了,而特贝尔却不舍得杀掉这个他儿时的朋友。故事就在特贝尔的犹豫中结束了。
整部短片中,主人公特贝尔一直是一副无可奈何的表情,他显得是那样的无力,那样的弱小,那样的卑微。他甚至救不了自己的狗,也无法挽回和狗曾经的友谊。因为他太卑微,所以只能充满无奈地接受一切。
特贝尔友谊的破裂完全是殖民者老板的原因。老板强迫特贝尔将小狗放入袋子中,待特贝尔照做后,他用力踢了袋子中的小狗好几脚,又强迫特贝尔将袋子打开。这样就使得小狗以为伤害它的是特贝尔,小狗也因此对特贝尔产生了深深的仇恨。在这一段故事情节中,短片多次运用了特写,特贝尔的惊慌和不忍、口中喃喃说着不得不舍得,都展现出了特贝尔对小狗的友谊。在不得不听从老板的安排后,看着小狗带着泪痕的憔悴的脸贝尔特眼神中流露出了心疼。可是小狗却没有读懂他的眼神。小狗成为了白人老板的狗,小狗对白人老板的亲昵和对特贝尔的无视再一次让他感到苦痛和无奈。当特贝尔的儿子来找他聊天时,狗对特贝尔儿子“恨屋及乌”而一直狂吠着追逐特贝尔儿子的自行车。特贝尔吹了口哨,可是狗根本就无动于衷,还是在追着。这使人们感受到特贝尔与狗的友谊确实无法弥合了,狗对他产生的是无法消解仇恨。
为什么他们的友谊会有这样的结果?其实短片中已经揭露了最深层次的原因。短片开始时曾有小男孩升起的旗的特写。那是个代表殖民地的旗。小男孩只是殖民地为殖民者服务的一个小奴隶。他根本没有人权,他必须一味听从主人的命令。白人老板强迫特贝尔从袋子里把小狗放出来时,曾经用枪指着特贝尔,这个特写更明显的展示了特贝尔地位的低下。在殖民者眼中,他根本不被当作人看待,他只是附属品,而他的狗也就主人的狗。所以即使自己最好朋友———自己的狗,他都没办法保护,而只能听从老板的吩咐。
或许历史不会再继续,但现实却一直在重演,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我们不曾忘记,然而在铭记教训的背后,更多的,是要我们奋发图强,为了明天更好地奋斗。(作者:张雅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