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奥斯卡奖揭晓,《地心引力》在最佳影片的比拼中最终还是败给了《为奴十二年》,但无论欣赏与否,《地心引力》是2013年不能绕开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中对技术的自由运用并非炫技,而是让电影回归本质。带着3D眼镜看电影《地心引力》女主角在失重状态下“游走”在空间站,有几个镜头让观众切切实实地感到头晕想吐,这部3D大片真的实现了通过影像让向往太空的观众体验到太空的壮阔与神奇。难怪崇尚3D技术的《阿凡达》导演卡梅隆看过该片时都惊讶:“我看晕了,彻底为之拜倒……”“拜倒”的意思是指这是一部真正脚踏实地的科幻片。《纽约时报》评价《地心引力》重新定义了“看电影”,《时代周刊》则断言它向人们展示了未来电影和电影院的荣耀。
准确地说,《地心引力》更像是一部科普影片,这部几乎只有两位主演的影片由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拉丁裔导演阿方索·卡隆执导,乔治·克鲁尼和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两位男女宇航员在地球空间站出舱行走时,发生了卫星突然爆炸,其他同行全部丧生的事故。突如其来的灾难使他们陷入了“上无飞船可够,下离地球太远”的绝境。《地心引力》90分钟的故事将环环相扣的外太空历险的情节设计的合情合理,绝望与希望承转往复,观众时而揪心,时而屏息,深深地融入其中。影片以幸存的宇航员如何在太空险境求生为线索,逼真展现了外太空的生存环境,人类在失重、缺氧、失联状态下所能经历的各种意外,以及两位宇航员在生死存亡边缘的苦苦挣扎。以重返地球为终极目标展开自救过程中所面对的无垠宇宙和人类孤独。跟以往着重表现外星人的科幻影片相比非常不同的是,它带给观众一个更接近真实的太空———那里是一片无边的黑暗森林,人类在其面前是如此渺小脆弱,只有深深的恐惧和无力感是最真实的,一个生命消失在太空比地球上死一只蚂蚁更显微不足道。
《地心引力》的特效可以称得上是当今电影工业的巅峰水平,卡梅隆都感叹自己被超越了。导演阿方索设计了主观与旁观视角的无缝转换,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宇航员在失重情况下控制身体动作的艰难与无助。为了展现太空瑰丽的光影变幻并拍好失重感,女主角拍摄时经常是被关在一个巨大的LED盒子里,以千变万化的LED背景屏来制造出失重感。3D技术的完美运用使影片中女主角乘返回舱穿过大气层时,观众能在返回舱和推进器碎片如一颗颗燃烧的流星飞行在空中时体会到一种惊心动魄的速度感,也使女主角夺眶而出的眼泪瞬间飞入空中,真实地能飘到观众的眼前和心底。在《地心引力》中,大到作为背景的地球,小到哈勃望远镜、天宫空间站的场景,细微到一颗螺丝钉,这些恰到好处的 3D效果让人身临其境。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影片结尾出现“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是极为有趣的元素,它们成为女宇航员返回地球的最后救命稻草,导演对这个环节也充满了中国式的想象:女主角进入“天宫一号”后,太空中悬浮的各类物品竟然还有乒乓球拍;而当她准备驾驶“神舟”返回地球时,操纵台上还有个弥勒佛雕像。中国的航天技术成果拯救了美国宇航员,也改变了“美国英雄拯救世界”的好莱坞老套模式,这使中国观众为之振奋的同时也为美国大片贡献了巨额票房。(作者:刘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