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语凝练着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诸多期待:校园理应成为纷繁世界里的一方净土,这里盛产专修学术的思想大师、求贤似渴的学界伯乐、孜孜以求的青年学子。古往今来,智者贤达均以此为人生信条,心甘于师,业精于勤,行胜于言,功大于名。那么,在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如何做好一名高校教师呢?依我之见,应尽量做到以下“三多”。
多思师德的修道院。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曾经有不少虔诚的基督信徒,主动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进入荒凉偏僻的边缘地带,为了崇高的宗教理想而去过苦行僧式的隐士生活,那里就是风靡千余年的修道院。今天,我们无须那样刻意地去归隐与静修,但在思想深处,要坚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宽广的仁者情怀精心打造一块远离喧嚣、拒绝尘染的心境家园,方能正己言行,两袖清风,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同时,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进而引领社会风尚,实现自我价值。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教师的榜样作用应在社会底版上无限放大,描摹一幅精神文明建设的美丽画卷。
多进思想的裁判所。裁判所曾经是天主教会负责侦查、审判和裁决异端的法庭,科学史上的布鲁诺、哥白尼、伽利略等人都因坚持个人的学说曾经在那里受到裁决。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之后,学科门类高度分化,知识体系飞速更新,我们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坚持走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地带;同时,应该始终警惕高悬我们心头的慵懒怠惰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倪萍的《姥姥语录》中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人的时候,把脑子拿出来在太阳底下晒晒,浑身轻快好多。我们要敢于对自己陈旧的教案说拜拜,将过时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送上断头台,紧跟时代之风,常响戒怠警钟。此外,“为学不争一家胜,著述但求百家鸣”,我们要与同道学友多交流、常沟通,不死守一块自留地,不嫉妒他人高产田,在互通有无中求得共同进步。
多做文化的传教士。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传道的前提必然是教师具备足够的“道”,那么通达此处的唯一路途只有读书学习,读书是前进的基础、学习乃进步的阶梯。独窗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花明柳媚时,梧桐细雨时,长夏无眠时,读上一两页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活法。
学贵根底,道尚贯通,通古今之变方成一家之言。当然我们无以林语堂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那样的霸气,但至少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文理兼备的人生与治学理念应当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让我们从饱蘸先进文化的教师做起,倡导优秀文化文学作品的正能量,张扬大学的学术职能、道德信条与社会价值。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代学人张载的这句话铭刻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所有梦想与最高担当。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愿为自己量身定做一所师德的修道院、思想的裁判所,做一名文化的传教士,为学生输送知识,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国家贡献力量。(作者:李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