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一千四百四十分钟,人,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着选择,而每做一次选择都要随时准备接受因这个选择而产生的痛苦和代价。
在选择之前,总会对待选两方进行设想。如果往前走,会不会是一条开阔的街?如果向后转,会不会赶上玻璃的夕阳?如果,停在原地,会不会盼来深蓝的郁金香?“如果”“如果”———会不会是汉语词典里被大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呢?因为承载了太多的希望、懊悔和不甘,使用的频率只会履增不止吧?
最近身体状态很不好,上周末去爬山,爬完回来全身酸痛,臀部以下感觉完全不听使唤,每走一步都牵扯着肌肉抽搐般地疼,以前也爬过海拔只够被称为丘的小山,但是高海拔的山我还是第一次爬,所以对我来说,真是要命。下山回来,就开始发烧,然后嗓子发炎,脸红得像猴屁股。纵然如此,每天还要忍着剧痛装作一副正常人的样子,毕竟没有人愿意看到你匍匐着身体前进的丑态,更没人想看到你可怜兮兮求取同情的嘴脸。每个人都向往美好。或者,悲观地说,很多人只是关注着自己的切身感受,许多安慰只是无声地滑落嘴边,然后就被泥土湮没。也许会有人把一个人的明媚尽收眼底,但一定没有谁能把谁的悲伤感同身受,请允许我悲观地这么想,我也就是暂时这么想想,当我为别人的痛苦无以复加的时候,当有人为我心疼惋惜的时候,我一定还会相信人间还有真情,一定是这样。虽然忍耐很痛苦,虽然选择相信遥远的事实有些盲目,但是不这么选择,你会更快乐吗?好像也不会。
以前妈妈会问我,喜欢离家近一点,还是喜欢离梦想近一点?我总会戏谑着回答:“当然离家远一点,你要是再那么唠叨我就骑着单车去追寻梦想了!”妈妈也会故作伤心地瘪瘪嘴,说我白眼狼。现在,妈妈会换一种问法,会选择离家近一点,还是选择,离梦想近一点?察觉到妈妈心理的变化,她不再年轻,也不再无所谓子女是否去远方追逐梦想,不再可以容我戏谑玩笑地回答,所以,即使再想去远方看看世界,即使再想无拘无束地混迹于天涯,或者蜷缩在偏安一隅体会人生百味,我都不能无情地远离,她也是我的牵挂。然后我就会看着妈妈的眼睛,真诚地回答,我会选择离家近一点,离你近一点。就像高考填志愿时,最后的最后,我还是把志愿改成了妈妈所希望的距离,我还是没有远离。我会选择在妈妈身边。
面对选择,多少心灵鸡汤,多少成败经历,多少是非箴言,都不能成为适用自己的信条,有时说得冠冕堂皇,真正攀上己身,多半都是手足无措。于我来说,很多事只有心里有了确切答案之后,才回去征求他人的意见。答案的得出,也许有违本心,却不一定值得后悔。征求意见不过是为了得到一丝心理安慰,一致的,就会放手去做,不一致的,小心去做。
有些事情早已尘埃落定,有些故事早已写好结局,既然无力变更,为何不选择祝福?如果自己不快乐,那就选择让别人快乐吧,也许你会因为别人的快乐而觉得自己并没有那么不开心,选择意味着失去,也意味着收获,值得庆幸的是,不再执著于结果。(作者:李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