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院线的扩大,综艺节目大银幕化似乎成为一种趋势。2015年伊始,元旦档期和春节档期电影市场继续上演着综艺变身电影的情景———根据2014年浙江卫视火爆的综艺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改编成的电影,还有《爸爸去哪儿2》电影版和《爸爸的假期》都再次以让人吃惊的票房,挑战人们对电影的认知和评价。
电视综艺真人秀节目转身为电影,相对于拍摄制作周期长、对创作者专业水准和艺术水平要求较高的传统电影,可谓是成本少、赚钱快、风险小,并以强大的营销力量渗透到电影创作和生产的各个环节,虽然可以赢得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一时利好,但给电影的专业性乃至电影市场所带来的挑战和破坏不言而喻,冯小刚表示,这种急功近利的赚钱冲动是对严肃电影的挑战和冒犯,它对中国电影发展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可能导致没有人会愿意投资一部付出很大努力电影的状况。
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势头很猛,却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电影市场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烙印,休闲娱乐是大多数观众走进影院的主要原因,电影成为获取话题、进行时尚社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综艺电影”高票房颇能说明其能够满足观众这一需求,观众从中得到快乐,得到放松,未尝不是好事。关键问题是,在商业气息过于浓郁的市场环境下,短期票房成为电影回本盈利的重要保障,如果整个电影产业一哄而上,争先恐后地做擦边球、小动作,甚至直接复制电视节目的短平快电影,无疑将会把处于尚未成熟的中国电影推上浮躁和投机之路,使电影市场迅速蔓延“重营销不重口碑”推广策略以及“重商业不重艺术”的浮躁心态。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电影所承载的艺术性、社会教育意义和思想深度严重缺失,让本就脆弱的中国电影生态陷入混乱衰惫的困境。好莱坞知名影评人托姆·格伊尔就坦言综艺电影是“中国独创”,电影产业成熟的好莱坞是绝对不会去触碰类似题材。而《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节目模式原产地韩国,根本不存在综艺电影的概念。这是因为韩国的电影产业日趋成熟,一年之中制作的电影数量相对饱和,院线每天都有优秀作品上映,再加上观众对电影艺术性比较挑剔,所以综艺电影没有市场竞争力。可以说,中国“综艺电影”在内容上、艺术上乏善可陈从本质上说明它们不是电影,而是“秀”的娱乐产品。
创作者如果不按电影创作和生产基本规律办事,忽视电影整体品质,舍弃电影艺术追求和社会责任,而是以“能捞就捞”的错误价值导向,长久下去,必将伤害中国电影产业,更是亵渎了观众的一片热情。(作者:王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