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什么?正所谓“五谷熟曰年”,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直到初五人们才恢复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而对于商家来说,初五这天是开业的好日子。一般来说,正月的庆祝活动将一直持续到十五才渐渐平静。
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的春节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但在农村,这几千年延续的文化仍彰显着它无限的生命力。那里有小山村的静谧,有黄土地的厚重,有春节喜庆温馨的气氛,严肃庄重的礼仪和浓厚淳朴的人情味。而生活在城市的人则像断了根的浮萍般在社会中漂流,因此人们心中始终有着一种寻根的冲动。有这种感觉的恐怕也不只我们当代人,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社戏》等都流露出这种强烈的情感。
在老一辈的时候,每年一进入腊月,就掐着指头算过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吃祭灶饼。接下来就是杀猪宰羊,置办年货,买新衣,购新帽,全家人屋里屋外大扫除,扫掉一年到头的晦气。剃头要赶在二十七,“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贴对联也是很讲究的,“二十八,贴年画”。年前几天,大人们就忙着做各种各样吃得东西。先是蒸,蒸糖包、豆包、菜包、枣花馍,蒸出龙、凤、谷仓、麦堆等;次是炸,炸油条、炸丸子,有红薯做的,有小米饭做的,有粉条做的,有豆子做的;后是包,主要是包饺子,饺子的花样可不少,有素的,有猪肉的,有羊肉的,有把里面包上硬币的,吃到的人是最有福气的。
经过这一番忙碌,终于到了除夕之夜,俗称大年三十。一家人闲下来,围着火盆坐在一起,开始熬年夜。从家事年景畅谈到天下大事,直熬到小孩子们犯困打盹。第二天鸡叫头遍就响起了鞭炮声,大人们早早打开大门,叫做“开门进宝”。桌上的供品早已摆好,用来供奉列祖列宗,还要供奉天地全神,祈求一年到头全家平安。
大年初一最重要的活动便是向长辈们拜年,家族里平时不常相见的近支远门,此时都欢聚一堂,互道平安。小孩子们则尤为高兴,因为可以得到几毛钱的压岁钱。
初二到初五,是走亲戚的时间。闺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乡民们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跑旱船,好不热闹。新年过后的一个大正月就这样踏着欢乐匆忙的脚步远去,人们开始祈盼来年会更好。
现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与家人之间的沟通愈加方便,手机、电脑将人们的距离拉近,出国的游子也可以用网络与家人团圆,这些技术正在一步步影响着我们的过年方式。年三十晚上,人们在QQ、短信、微信中互相问候祝福;一家人团聚在电视前观看、品味一年一度的春晚。今年更是新推出“微信、QQ抢红包”等新奇的互动。庆祝春节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现代化,然而内涵是不变的,春节仍是中国人全家团聚,欢度佳节的日子。
在人们沟通、交流更加方便的现在,很多人却真切地感受到年味正逐渐变淡。在印象中,过年守岁、贴对联、除夕夜吃年夜饭、长辈给晚辈包压岁钱、燃放烟花爆竹、互道新年祝福、给亲戚朋友拜年,这些都是浓浓的年味。
年味变淡了,是信息时代带来的冲击。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如今,短信、电话、QQ、微博、微信等新方式拜年,较之上门拜年有后来居上之势,这一切都是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电视、电脑、互联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自己中意的电视节目进行欣赏。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上网就能足不出户尽览天下事。由于过多地接触电脑,现在人们提笔忘字的现象逐渐增多,更不用说书法技能的衰退。人们大都去买对联,而不是像老一辈人那样写对联,写对联的成就感就无法真切体验了。如今,人们的腰包鼓起来了,大都可以到饭馆里面吃年夜饭,可一家人在一起忙活一餐年夜饭的辛劳却再也无从体会。
年味变淡了,因为有些年俗无法与时俱进。比如说烟花爆竹,燃放烟花爆竹是能营造浓浓的年味,但如今雾霾横空出世,烟花爆竹有很大必要进行限制甚至彻底禁止。想想2013年的那些雾霾天,关着窗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旦打开窗子,就要忍受浓烈的PM2.5,即便是出了门,较低的能见度也让人们苦不堪言。有人开玩笑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站在天安门广场看不到毛爷爷,而是站在那儿看不到自己手中人民币上的毛爷爷。最近,要求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声音一波高过一波,这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对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憧憬逐渐增强。
年味变淡了,有很多原因,我们不必为此忧心忡忡。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或许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更多更好的年俗发展起来。这些新科技,新规定看似使年味变淡了,然而形式变了,内涵未变,过年人们欢聚一堂,多么幸福!过年将继续,年味也不会消散,传统的中国年,会在不断的发展中改变自己,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年味永远不会消失。(作者:王鲁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