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留下了宝贵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学作品,廉政文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取自《国风·魏风》的《硕鼠》,我们在中学课本已经学过,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篇诗歌。这首诗的主旨古今看法分歧不大,古人多认为“刺重敛”,今人多认为是反对剥削,向往乐土的。也可以进一步引申为反映剥削者的腐败和腐化堕落,其中有控诉,有反抗,有寄托和希望。应该是迄今为止最早反映腐败问题的文学作品。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中多次提及廉政方面的内容。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路》)。
孔子分别从德、信、规矩、个人修养等方面,强调了正己修身的理论基础,即以个人为开端。个人“正心、修身”是起始,从这个点划出一条射线,向外延伸,接着是“齐家”“治国”,最后是“平天下”;“正心、修身”是中心,中心确定了,从己身这个主体到家国天下,画出的是一个个同心圆,圆半径的大小则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也就是孟子说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其弟子子贡做了官,孔子告诫他:“临官莫若平,临财莫若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说苑·政理》)。一个为官公平,再加上一个廉洁,把这两条做到了,在这个世界上,没人能打倒你。世间凡是倒台的,都是自己打倒自己的。按正道行事,不贪不占,光明磊落,又有谁能打倒你?大凡因贪污受贿而沦为阶下囚的,他们缺少的不是经世致用的本事,而是无欲则刚的信念。
《五瘴说》,北宋时期龙图阁学士梅挚著,文章不长,仅有一百二十字:“仕有五瘴:急征暴敛,剥下奉上,此租赋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恶不白,此刑狱之瘴也;昏晨醉宴,弛废王事,此饮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实私储,此货财之瘴也;盛拣姬妾,以娱声色,此帏薄之瘴也。有一于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着必殒,虽在毂下亦不可免,何但远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归咎于土瘴,不亦谬乎!”
这篇《五瘴说》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如匕首投枪,击中当时官僚们的要害。在梅挚看来,自然界的瘴气固然可怕,但对于做官的人来说,官场上的五种瘴气更为可怕。做官的人凡是染上“五瘴”之一的,便会遭到人民的反对、历史的惩罚,要想侥幸逃脱是不可能的。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由广西经略安抚使朱唏颜跋文,请著名书法家石?书写《五瘴说》,刻在山水秀丽的桂林龙隐崖。
古往今来,人们把这篇文章作为“官家药石”,一直对仕人起着劝诫的作用。1963年3月,我国当代文化名人郭沫若游桂林时,登上榕树楼,在这块碑前沉思良久,笔录全篇,特为梅挚《五瘴说》写下七律诗一首。其中有两句说:“榕树楼头四壁深,梅公瘴说警人心”。可见这篇文章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直到今天,梅挚的《五瘴说》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文中借赵国左师触龙说:“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并告诉天下爱子之父母,出于为子孙计深远、计久长的考虑,不应让他们“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同志曾向人们推荐读一读《触龙说赵太后》。他如此重视一篇古文,是有深意的。严格要求子女涉及家风问题。家庭是中国伦理的重心所在,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虽是个人事,齐家却关天下安。好家庭离不开好家风,好家风能带来好政风。好家风既是以德治国的需要,也有利于正风反腐的开展。对领导干部而言,好家风尤为重要,培育好的家风,可以从思想上预防腐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不少领导干部不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一些领导干部家风败坏,首先在于没能管好自己,上行下效,才导致了不少像苏荣一样的“家族式腐败”出现。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确有必要再读《触龙说赵太后》。(作者: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