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堂吉诃德,大多数人读到那戏谑又滑稽的笔触,感叹着堂吉诃德的愚蠢和疯狂。捧腹弯腰嘲笑这愚昧的空想家。
但那份疯狂和愚蠢背后的骑士精神,那消逝破碎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却是很多人读不到的。
首先是所谓的“矛盾”,堂吉诃德这个人物无疑是矛盾的,甚至可以说有些“分裂”。这份矛盾也来自作者塞万提斯本人。他在《堂吉诃德》之前所作的《伽拉泰亚》,描绘一群理想化的牧人们的故事,借由他们之口讲述他们的不幸和他们纯真的高贵理想。远不同于《堂吉诃德》,《伽拉泰亚》更像是一篇田园乡村诗歌,充满生活气息和现实主义,每一个人的形象都代表着现实中不同的人群,这也体现出塞万提斯此时对自身的理想仍然充满期待与力量,写作的风格仍然是平实的。但《堂吉诃德》则是充满矛盾的一本书,书中主角堂吉诃德的矛盾———想要讽刺的幻想变成了精神理想的追求,疯狂荒谬的行为背后却往往有着高尚善良的动机,身着中世纪盔甲的游侠骑士,心中却装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观念。幻想与现实、疯癫与清醒都集中在堂吉诃德这个人物身上。他可笑又可爱、可悲而可叹,让人心生怜悯却又充满崇敬。在外人看来,堂吉诃德知识广博,平时他针砭时弊,思路清晰,见识高明,但一涉及骑士道就会荒唐无稽,就会变得不切实际、胡闯蛮干,沉浸于幻想的骑士道的热情之中。这种分裂的形象充满了矛盾,他被嘲讽为幻想家却有着丰富学识,被视为破坏者却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他与社会现实的割裂是因为他执着的追求理想精神。
这样的矛盾与困顿也是塞万提斯所面对的,在他的理想主义屡屡碰壁,半生飘摇浑噩不堪,那份激愤和不甘,那份想要伸出双手去触及星空的欲望,一股脑地注入《堂吉诃德》之中,注入主人公堂吉诃德这个同样“分裂”的理想主义者身上。
另外,重读《堂吉诃德》,让我感受最直观的即是那份精神理想,那份消逝的人类文明之光。
堂吉诃德这个哭丧着脸的骑士并非整日耽溺于臆想的疯人,相反,他心中除恶扬善的抱负是真真切切的。这份抱负和自命不凡来自传统的骑士道,但却并不只局限于传统。毕竟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矛盾,个人力量和社会环境的碰撞在哪个时代都在不断重映。
堂吉诃德的勇敢和风度翩翩,一直坚守着原则和“骑士道”中的荣辱美德,只不过世俗的世界一直在与他作对罢了。而他难能可贵的正是他这份与世俗世界相悖的大志和大义。但奈何世间人心如魔,纵使所谓坚守,也成了“疯癫”。
塞万提斯借堂吉诃德之口提起的许多哲学性思想也比比皆是。不管是对“信任不能被检验”的思考,还是对所谓骑士梦的热血和结局的悲凉,都让《堂吉诃德》中的故事背后填满了人生百味,世态炎凉。
堂吉诃德的冒险是夸张搞笑的,但背后的悲凉和内蕴被读懂,将会是又哭又笑,如同愁容骑士一样。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前部分的情节多荒谬可笑,堂吉诃德的死就多么令人震撼和触动。九百一十页,用了九百页讲述一位沉浸在永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中的骑士的冒险,最后不足十页,他终于彻底看清自己的理想不过幻想。理想破灭,构建出的精神世界訇然崩塌,这一生不过是被人写进讽刺小说的笑柄。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为这个世人眼中的疯子流下几行泪。
抽象出堂吉诃德的精神形象,也是千千万万个理想主义者和满腔热血的奋斗者的化身。
纵使生如蝼蚁,命如草芥,前赴后继如飞蛾扑火般愚蠢,也要为世界带来一丝丝的光亮。
正如愁容骑士自己在小说中所说的:“而人间定会不同往昔,纵然我终将疲倦无力,仍要用伤痕累累的双手,去摘遥不可及的星。”(作者:夏清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