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多数人一样,我接触改编自严歌苓小说的电影电视剧远早于她的小说。《小姨多鹤》便是如此。
最初观看《小姨多鹤》时,只是觉得故事很是有趣、神奇,但看的时间久了,却也是能感觉出一种莫名的压抑。等到后来阅读《小姨多鹤》,这种压抑感就更强烈了,整本书都弥漫着一股灰色的血水。
文中少了一点色彩,为数不多的有色彩的地方也都渗透着苦难。多鹤最初在张家自主地学习汉语的那一段,可算是文中最有趣的地方。饿核、饿鹤、二河……努力地发出“二孩”,不同的字发出相似的语调。我在阅读时就不由自主地读了起来,想象着那样的夜,那样的人。可是,就是这么一段像相声捧哏似的文字,却深深地刺中了我的心。谈不上痛苦,却有数不尽的苦痛和悲哀。
其实,这本书总是让我读着读着,就有读不下去的感觉,那种阴郁始终缠绕在书上的每一个文字上。我努力地在想严歌苓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她的笔到底是什么样子,竟写得出这样的文,她的心态是什么,为什么写得出这样苦痛的文字。
最后,我想我或许知道了,那就是———不怜悯。不怜悯文字,不怜悯时代,不怜悯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甚至不怜悯自己。她是冷峻的、严肃的。她对人心里的那点人性认识得太透彻了。文中的那种阴郁和压抑来自她的不怜悯,她的不怜悯来自她对“人性”的认识。
直到后来,我知道了她的过去,我才知道,有时就差那么一点,就过不去了。(作者:马金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