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各位亲爱的同学一个问题:在你心中,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哎,先别急着回答,咱们慢慢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流传至今。前者是从书本中用文字感受世界,在先贤的笔下来认识自己现在还没有到达的远方;后者则是用双腿丈量脚下的土地,亲自去体会什么是壮丽山河、锦绣风光。在交通如此便捷的今天,我们往往还是会因为时间、金钱、精力等条件不足而无法抵达那个正在对自己内心“招手”的地方。此时我们虽然可以在文字里跟随前人先去“游历”一番,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就算对一个地方了解得再透彻,没有亲眼见过,总不算到达了远方。
就比如一个人的想象力再好,也不能凭空想象出绚丽多彩的银河星空来。如果李白和岑夫子、丹丘生那晚没有通宵畅饮,只怕笔下就没有“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景象了;老李他也只有亲眼见到了天姥山的高耸入云、巍峨秀丽,才写得出“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之句来。纵然他是浪漫派诗人的代表,可你说,他若没有25岁出川后18年的游历,又何来这“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瑰丽诗篇呢?
年少时憧憬远方,梦想着古代侠客的一人一剑,孤身走天涯,赏途中景,遇道中人,做少年梦。可如今的我因拘泥于区区“碎银几两”,便完不成梦想;待功成名就之时,钱不是问题,但机遇已过,彼时只能感叹好友不在身边,纵使去得再远,也找不回属于自己的好奇了。
旅行其实并不是轻松的,甚至是劳累的。《围城》中辛楣道:“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且慢,你听我说——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一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但老话说得好,“难以得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当经过四五个小时,精疲力竭,最终翻过那又长而险的十八盘,登顶泰山之巅时,你才会真正发自内心地感慨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刻你仿佛变成了千年之前的杜甫,登临山巅,感受着千载如一的雄奇与壮阔。这是不是上天安排好的,我们无法得知。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想要看到不平常的风景,就要走难走的路,经历了艰辛与困难之后,最后看到的风景总会比预想中要出彩不少。
但是我发现,无论照片拍得有多好,它也不能让没来过的人和我有同样体会。他们看了照片也许会说,很美很漂亮,但那刻的经历感受却是只有我独有的,这也许就是“眼前有景道不得”的最真实写照了。
每当我在假期浏览朋友圈时,看到精心排列的九宫格,心中难免羡慕。但我总是会嘴硬,人那么多、出门那么累,而且我才不要追求一天一城、照片上全是人头的旅行呢。
互联网的火爆裹挟了年轻人的热情,于是各种打卡地变成了新的城市地标。它们的前身可能极为普通,但在镜头滤镜和炒作下,让无数人趋之若鹜;各地充斥着“此生必来”“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这里”等标语,在我眼里都尽显土味。
“旅行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它的过程。遇见不同的人,遭遇到奇奇怪怪的事,克服种种的困难,听听不同的语言,在我都是很大的快乐。虽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更何况世界不止是一沙一花,世界是多多少少奇妙的现象累积起来的。我看,我听,我的阅历就更丰富了。”这是三毛的答案,也是旅行的本真。
无论是哪一种旅行方式,都是对生活,对自己的回馈与放松。愿少年的你能够追寻到光与远方,和爱的人一起,诗酒趁年华。至于我本人的心愿,用一句诗来概括吧——“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我们江湖再见。(作者:阮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