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撷英 >> 正文
竹林随笔
发布时间:2025-04-14点击数:[]

还记得初冬时,天气骤凉,树叶纷纷凋零殆尽,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淡淡的萧瑟。院落边上的那片竹林,依然恣意挺立着。微风吹过,那片沙沙的竹林仍是浓浓的橄榄绿色,给人一种不同的感觉。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竹子被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爆竹声声辞旧岁,绿色的竹子与红色的爆竹相映成趣,寓意竹报平安、岁岁安康。许多古代建筑和工艺品都以竹子为原材料或装饰元素。这些建筑和工艺品不仅美观大方,更蕴含着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据《竹谱》记载,竹子在最初的几年里,成长是非常缓慢的。然而,从第五年开始,它就像被施了魔法,仅仅用六周的时间,就能长到十五米高。前几年的时光,它的根系在土壤深处不断延伸,汲取着每一滴珍贵的水分和每一分难得的营养,为破土而出、拔节向上的那一刻积蓄力量。

我想,扎根,是竹子生命的起点,也是它日后挺拔向上的基石。它不断地向上生长,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生命的无限可能。此时,一句话在我耳畔回响不绝,“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回报的日子,我们把它叫作‘扎根’”。所谓的扎根,指的是那段默默努力的时光。那段时间,我们为了追求梦想和目标,付出了很多辛勤的努力,却得不到立即的回报。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充满了迷茫、挫折和孤独,然而也是我们人生宝贵的经历,因为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学会了坚韧不拔,磨砺了意志,铸就了更有韧性的自我,也在一步步地向上拔节生长。

到了每年的三四月份,竹仿佛听到了大地的呼唤,悄然间,竹笋破土而出,以惊人的速度向上生长。伴着日光的滋养和雨露的润泽,竹子开始了它那标志性的拔节生长过程。每一节的拔高,都是对生命力的颂歌,对环境适应与挑战的积极回应。这不仅仅是竹子本身的增长,更是内在力量的积累与释放,象征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在竹林间,我们似乎可以听到竹子拔节时那细微却充满力量的声响,那是生命向上的乐章,激励着每一个人,去追寻自己心中的远方与梦想。竹子,以其独特的生长方式,展现了大自然中坚韧不拔的生命奇迹。

在文人墨客的眼中,竹是一种品格高洁、有气节的象征。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以竹为友、以竹为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画作。竹子所蕴含的那种精神和意境,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使他们得以恣意挥洒,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竹子的风骨、昂扬不屈的精神以及独特的魅力。

在中国古代寺院一隅,竹子也总是静静伫立,竹林是僧侣们修行中的不可或缺之地。寺院里,不乏“扫地僧”这种看似平凡的修行人,他们日复一日地清扫着院落,也在这一简单而重复的劳作中,践行着“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野”的修行之道。其实,“大道至简”,真正的智慧与力量,往往蕴含在最质朴、最平凡的生活之中。这些竹子以其坚韧不拔、虚怀若谷的品格,陪伴着他们修行学习,影响着他们。

在历史的长河中,竹子与许多革命故事和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息息相关。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在杭州登丁家山,因没有带拐杖,就用一根附近农家砍的竹子做成“简陋”的竹拐杖。后来,这根从野外带回的竹拐杖一直陪着他,或是在中南海散步,或是重返革命老区,或是外出视察。甚至,在越南主席胡志明访问中国时,想用自己精致的拐杖与毛主席交换以资纪念,也被他婉拒了。

我们无法走进伟人的心里,无法窥探他深邃的思想,但或许是因为,在蜿蜒崎岖的爬山过程中,在细致入微的视察途中,只有这根竹拐杖始终陪伴着毛主席他老人家一步步坚实地向前走,不离左右。毛主席目光所及,心中所想,不仅仅是脚下的山路,更是中国革命一步步从艰难困苦中崛起,走向辉煌成功的壮丽图景。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的新时期,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革命历程。通过这根竹拐杖,我们仿佛能感受到毛主席他老人家在这一过程中倾注的深厚情感。这根竹拐杖铭刻着他漫长的记忆,带着深刻的历史烙印。虽然看似普通,这根竹拐杖被时间赋予了非凡的意义,成为一段特殊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那些不朽的故事,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后人铭记那份坚持与奋斗。

正如《井冈翠竹》一文所描述的那样:“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你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在那艰苦的年代里,井冈山的竹子成为革命者们那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精神的象征。每当我踏入井冈山那片神圣的土地,开始革命传统教育之旅,我的心灵总会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深深触动,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里不仅有硝烟弥漫的战场,更有无数青年学子怀揣着对光明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汇聚在这片热土上,接受着思想的洗礼与意志的磨砺。如今在我们的校园里,一个又一个班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培训着一批又一批同样满怀激情与信仰的学员。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而来,怀揣着坚定的信念离去,如同这片竹林中的每一株翠竹,在风雨中拔节生长,不断向上,生生不息。

走进密林深处,当身心完全融入竹海之中,你会发现,竹子自身其实并无言语,但观者的心却每每为之动容。正如鲍勃·迪伦所言:“大多数人只是被雨淋湿,只有少数的人感知到了雨。”在竹林中,多数人或许只能看到竹子的形态之美,而真正懂得欣赏的人,却能透过这些绿色的生命,感受到蕴含其中的历史文化。

春天,人们纷纷前往江西婺源,只为那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海;秋天,北京香山的红叶又成了无数人心中的向往。然而,当白雪覆盖大地,校园一隅的竹林或许会呈现出另一番令人叹为观止的美景。银装素裹之下,竹子更显其高洁与坚韧,在大自然的美丽画卷中,静静地诉说着生命的力量与不屈。(作者:王彬堂)

作者简介:王彬堂,校友,经管学院2007级项目管理工程硕士。中共平度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校委会主任,平度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近年来,带头参与党校、社院教学科研工作,为青年干部、农村干部及山东师范大学MPA班学员等多次授课,在《学习时报》《中国改革》等多家媒体发表理论文章数十篇。主编的《砥砺基层党校 党性铸就初心》一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荐读,作为全国基层党校第一本校本教材,入选青岛市干部教育培训好教材、青岛市优秀人文社科图书、长安街读书会荐读书目,并获评第六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读物,在全国产生良好反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