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以青春力量勇攀科创高地——机电学院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上获奖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30日 17:22  点击:

今年夏天,第23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暨2024年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赛落下帷幕,机电学院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经过三天的激烈角逐,在本届赛事斩获全国一等奖4项、全国二等奖2项。多年来,他们在热血、青春与梦想的舞台上铸就了无数荣誉,成为师生眼中的科创“明星”。
  据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成立于2010年3月,2016年获评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现已发展为一支以冲击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高水平竞赛为牵引,着力培养机器人设计与应用领域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团队。团队打造了“硕博研究生为核心层、高年级本科生为吸附层、低年级本科生为流动层”的阶梯式队伍培养模式,先后研制了“浒苔打捞装置”“八自由度四足仿生机器人”等科创作品。近年来,团队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赛事中斩获5项国家一等奖,入选教育部“国创计划十周年”全国创新创业展示项目;团队核心成员先后多次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山东省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众多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好的队伍在一起是乘法

尽管每年的比赛主题和参赛队员不断更替,但不变的是团队扎实的积累与传承。“好的队伍在一起是乘法,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彼此的潜力。”在小平科技创新团队里,每一名成员都怀着对科创的热爱和追求,成员们除了上课学习时间,其他时间基本都在实验室里,他们除了要将课上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外,在实验室还要继续学习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因此在课程的压力下,队员们依旧坚持付出,不断提升自己。团队成员马豪阳表示:“参与比赛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我仍想每天早点来实验室,多做一些事、多学一些东西。”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现有成员37人,团队内每个人有不同的分工,分为机械、控制、视觉等多个小组,队员们都在自己擅长的方面为团队付出,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创新力量。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在收获全国一等奖后,团队队长吴思远说。在近一年的备赛过程中,团队始终坚守“老带新”的传统,高年级学生做好表率,来得最早走得最晚,把重点技术攻关工作悉数揽下;低年级学生亦是虚心求教,面对安排的任务总能高质量完成。正是这种团队精神使得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成绩并非一蹴而就

谈及收获全国一等奖的感受,张家乐同学说:“得知比赛成绩的那一刻,有一种松一口气的感觉。”而在这“松一口气”的背后,则是“争一口气”夜以继日地辛苦备战。他还记得,在临近比赛的一个半月里,他和队友们一有时间就扎在实验室里,“我们经常为了突破一个技术难题通宵达旦。”这次参赛的“嵙骑”与“嵙骏”两台机器人从方案设计、机械搭建到后续视觉识别,团队就花了大概6个月的时间,成功实现了机器人从“手动控制”到“自动识别”的技术转变。
  团队赛前的准备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就在前往南京理工大学比赛的前一天晚上,参赛机器人突然出现了问题,整个机器人完全不能运动。面对突发情况,团队成员们没有退缩与抱怨,而是迅速讨论解决思路,队员们分为不同小组,按照顺序把整个机器从电机、控制器、电源线到信号线,凡是和电相关的位置全部检查了一遍。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并重新烧录系统进行调试,最终在第二天凌晨调出了满意的效果,机器人性能恢复至最佳状态,为即将迎来的比赛做好了准备。“那一刻我们真的是从漫漫长夜中走出,迎来了黎明的曙光”,吴思远回忆起赛前的突发情况至今仍紧张不已,他回忆道:“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我们都捏了一把汗,但是我想正是因为我们前期不断地调试,才能够解决这次的问题,正是我们熬过的每一个夜,造就了在赛场上稳定的发挥。”

师生相伴一路前行

“从无到有,从粗到精”是对团队的备战经历的最好概括,技术的延续与突破创新、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都成了团队实力和生命力的保障。
  多年来,梁慧斌老师担任团队指导老师,他不仅对机器人设计的整体方案进行精准把控,还深入到机器人制作每一个细节之中。从零部件优化到加工制作,再到机器故障的及时排除,梁慧斌总是与队员们并肩作战,在指导过程中“答学生问、做学生友”,不断启发团队成员从哪个方向找问题,要去学些什么。学校学院也积极组织竞赛类指导活动,在场地和资金上给予团队大力支持,学院每一位老师都不同程度给予了团队不同的启发。
  这支团队今后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团队每一位成员都将秉承“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在“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研氛围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到科技创新事业中去,把青春热血洒在科技创新这片热土上。(通讯员:曲岩 任伟健)


相关新闻
 

网络新闻投稿邮箱: netnews@sdust.edu.cn
山东科技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