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正如马克思曾言,人们的历史是在“从过去传承下来的条件”下所创造的。纵观五千载的文化史,中华文化自古就具备着高度自信的气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站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高度,提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五条实践路径。我们应厚植文化沃土,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做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涵养最深厚的精神力量。
第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应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文化精神的内核,牢牢抓住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根本所在,必须以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保障,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在党的领导下行稳致远,始终沿着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这一指向标砥砺前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于中华文化大地上根深枝茂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任务的整体布局,更为重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与人才队伍的建设,以中国式话语重塑哲学社会科学长久以来的西式理论与西式标准,将彰显“中国之学”作为立足中国语境、研究中国规律、讲好中国故事的奠基性任务。
第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应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地位。我们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以见证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红色资源为依托,构建以“四史教育”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双线推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路径,讲好红色故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塑造人民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思想气质,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贯穿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十二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再到党的二十大注重的“红色历史”向度,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创新的道路上继往开来,不断开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时代内涵,发挥其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第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应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需精耕细作的土壤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了家庭家教家风的“三家建设”问题,将其摆在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首要路径,以“三家建设”零距离、深层次、全方位濡染广大人民参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将孝、悌、忠、信等美德传递给未成年人,为下一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同时,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提升个人文明素质的必修总纲,充分展现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对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血脉相承。在大德的提纲挈领下,推动私德教育与公德建设有机统一,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由私德向公德迈进跃升的德育之路,塑造新时代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社会新风新貌。
第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应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中华文化这片沃土绽放社会主义文化绚丽之花的主体阵地。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之源、力量之本,应始终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立场,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属性,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保证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高质量文化产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进一步赋予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鲜明的中国叙事特色,通过一系列优秀文化作品内容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产业事业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鲜明特征,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要地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逐步实现文化事业产业质的有效跃升与量的高速增长,优化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地方、民族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之间的时空性配置。
第五,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应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愈发重视中国形象的国际宣传,在党和国家重大节庆以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领域激发国家叙事、市场叙事和公民叙事“立体复调”的交相辉映,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如今,更要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沃土作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立场脚跟,找准提炼升华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这一关键点,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赋予“中国故事”、“中国之声”,着力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若要突破过去国际认知的偏见,必须全面提升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效能,扭转过去国家形象的“他塑”困境变为积极“塑他”的主动局面,形成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沃土的坚守与固本,文化自强则是对文化的再造与新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相互承接、继往开来,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仰基石;未达坚定的文化自强,就没有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力量。为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要深入学习理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五条实践路径,坚持守正创新、永不懈怠,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把牢文化发展导向,以文化凝心铸魂,创造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高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皆成,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