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关键词|高千 李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坚持系统观念”

2022-12-19
作者: 编辑:许浩 来源: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要求对事物进行全方位、多层面、全过程的系统思考;对事物发展的方向、目标、结构、影响等一系列要素作整体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不可否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本文即从系统观念的视角来理解和认识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也部署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任务,落实这些任务,需要我们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把握乡村发展规律,以系统思维战略谋全局、以系统思维机制聚合力、以系统思维策略促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系统思维战略”:坚持整体谋划与重点推进相统一

系统观念强调全局观、整体观,认为整体与局部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重点”是“整体”中的“重点”,“整体”是全局性,“重点”是局部性,重点推进既要从整体的全局性高度来谋划,又要服从整体谋划这一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对二者关系作出深刻论述:“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乡村振兴是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的振兴,需要我们对关系事物发展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等重大问题进行精准分析的基础上,正确制定战略方针并组织有效实施,进而实现预定目标。

一是从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目标上推进乡村振兴。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解决“农民苦、农村穷、农业真危险”的问题。要全面认识与理解乡村振兴对于实现农村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必须从我国整体、全局出发,通观全局性谋划,深刻理解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意义和时代背景,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是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按照群众急难愁盼程度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方方面面,存在的突出矛盾与显著问题也纷杂多样。当前要紧盯重大战略问题,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就成为解决乡村振兴困局的核心。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扛牢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破解农民增收、产业发展、返贫风险等关键性问题,抓紧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与痛点所在。运用系统思维妥善处理好整体谋划与重点推进的关系。

二、“系统思维机制”:坚持整合资源与统筹兼顾相统一

整合资源就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将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功能的资源通过组织协调和有机融合,从而使其具有较强的条理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并使其自身价值得以增值的过程。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注重协调联动,整合资源,通力合作,实现系统的协同联动。

第一,树立开放理念,有效整合资源。把乡村振兴纳入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目标中去审视,融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局中去思考,牢固树立“开放协同、资源共享”的理念,调动一切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不能就农村论农村,一定要“跳出”农村,摒弃传统观念,从更宽泛的“农业”内涵、更多元的“农民”主体、更宽广的“农村”区域等方面来思考。在农业内涵上,应从传统的种植业拓展到乡村景观设计、乡村文化挖掘、乡村康养服务、乡村资源管理等新业态;在农民主体上,应从具有农村户籍的角度扩展到农民职业的角度。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乡贤以及那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人员都应该纳入进来;在农村区域上,应该从城乡融合的角度构建大区域,摆脱“就农村论农村”的传统理解,实现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的相互促进。

第二,统筹兼顾,汇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实践中要坚持“五位一体”统筹推动,绝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产业振兴,还应当把其他方面的振兴统筹起来,实现系统性统筹。另外从统筹城乡的视角推进乡村振兴。乡村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城乡之间人才、资源、资金等要素禀赋不同,但在功能上又呈现互补特点,因此,城市和乡村之间也要实现良性互动、统筹兼顾。

三、“系统思维策略”:坚持问题导向与考核督导相统一

善于发现问题、正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发现问题等同于抓住了事物的矛盾,坚持问题导向就能抓住化解矛盾的着力点,找到化解矛盾的金钥匙。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强化问题导向,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一,精准发现问题,建立责任清单。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乡村振兴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但不可否认,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乡村资源开发不够,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矿产资源、农业资源等难以转化为财富,导致大量的乡村劳动力从乡村外流,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传统农业现代化程度低,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乡村治理群众参与度不高、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等等,都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通过问题导向并建立问题清单,才能明确各主体在乡村振兴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把存在的问题转化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压力和动力。

第二,加强考核督导。考核督导是各级政府乡村振兴工作的动力机制。对乡村振兴的主要关注如党建引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日常工作落实情况等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评、奖惩升迁、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另外还要入户访谈和实地督导,重点检查产业就业和村民收入情况,查看原有问题整改落实情况。通过考核督导倒逼任务落地、责任落实。

总之,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践中要坚持系统观念,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坚持整体谋划与重点推进相统一、整合资源与统筹兼顾相统一、问题导向与考核督导相统一,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完全有能力成功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一定能够在中华大地上实现。(高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颜: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