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撷英 >> 正文
耕三尺讲台 弘人间正道
发布时间:2025-11-17点击数:[]

我是一名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的普通教师,也是一名心怀热忱的民革党员。教育于我,不仅是一份职业责任,更是一场追寻光明的“弘道之旅”。讲台虽方寸,却是文明传承的烽火台,粉笔虽轻短,可书民族复兴的长卷。我想用三个故事,讲述我从教路上的思考与坚持,展现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以微光筑桥梁”的弘道担当。

故事一:守正·薪火相传护根脉

作为一名专业课老师,我曾以为只要讲好自己的专业课就可以了,直到一次偶然翻阅孩子的英语练习题,我发现阅读材料都是反映美国社会生活和西方价值观的内容。“那可能只是个别出版社的问题。”我安慰自己,接着又翻开另一出版社的英语练习题,满纸皆是“纽约地铁”“硅谷创业”的故事。这哪里是语言教学?这分明是一场无声的“文化置换”。“大学的教材与练习题有没有被浸染呢?”带着这份警觉,我调研之后发现,从小学到大学,不只课外辅导书,连英语教材都出现这个问题。比如,国内某知名大学出版社的英语教材全书96篇阅读材料没有一篇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关。

我们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正在无声地接受另一种文化的“洗礼”,我们国家英语教育中存在西方文化泛滥、中国文化缺失这个预警性问题。作为民革省委妇女和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我有责任关注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也有义务去反映这个问题。我立刻行动起来,将调研数据化作一篇资政报告,疾呼“英语教育须守文化安全红线”。这份报告最终被全国政协采纳,为英语教材改革的深入推进贡献了一份力量。

作为教师,我深知: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明的载体;课堂不仅是知识码头,更应是照亮文化根脉的灯塔。从那以后,我开设了一门公选课——《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当学生们探讨“致良知与企业管理”时,我看到了文化自信的星火正在新一代青年学生的心中燎原。

故事二:力行·铢累寸量民生路

去年,《团结报》发表了我的一篇文章《用做科研的态度提升“言值”》。很多人问我:“做科研和写社情民意信息有什么关系?”我的答案是:它们都需要“较真”。就像实验室里不能容忍误差一样,资政建议中的每一个数据、每一句结论,都必须经得起推敲,它不只是“提建议”,而更像一场没有实验器材却同样严谨的“社会课题研究”。

2023年,为撰写济南“专精特新”企业调研报告,我与某主管部门“较真”了两周。当对方无奈道:“这数据我们都没统计过!”我坚持追问:“若数据失真,政策如何精准?”最终,这份报告被市委统战部《参柬》专刊采用,并获得市委书记签批,为市委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有人开玩笑说:“你这劲头,比发SCI论文还拼!”我却深知:实验室的误差尚可修正,但一份失真的调研,可能让千万民生期盼落空。这份责任,让我把每一篇社情民意都当作“大地上的论文”来书写:用学术精神开题,用科研方法解题。用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山东科技大学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注入更多理性力量。

故事三:开新·架桥引脉兴城邦

教育者的担当,不仅在于传道授业,更在于让知识的星火照亮城市发展的脉络。作为济南校区的一员,我深知这方校园不仅是山东科技大学育人初心的“红船”,更是融入城市肌理的“文化灯塔”,亦是助力驻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引擎”。

为推动学校深度融入驻地社区,校区领导正在积极推进“嵙大历史之门”和“教育文化街区”项目。这不仅是校园环境的提质升级,更是一场以高校智慧赋能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教育文化街区”项目的落成,将会把杂乱窄巷转变为青砖灰瓦的“创新走廊”,带动周边更多就业岗位,能与天桥区更多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

一滴水珠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作为校区职工,我也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在天桥区政协第十届第四次会议上,我递交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天桥区与山东科技大学校地合作的建议》,发言时,我提出“以文化街区为纽带,共享智力资源,共推城市更新”,得到大家的纷纷肯定。

有人问我:“你一个普通老师,何必操心这些‘分外之事’?”我的答案始终如一:老师是连接学术殿堂与烟火人间的“桥梁”。这“桥”越坚实,学校的根系就越深扎于大地。若学者都困守书斋,谁来织就连接庙堂与江湖的经纬?

教育,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跋涉,唯有躬身耕耘,方能不负浩瀚初心。未来,我愿继续执“弘道者”之灯而行:让每一堂课都成为文化薪火相传的驿站,让每一篇建言都化作时代命题的注解,让每一次俯首耕耘,都在三尺讲台与万家灯火之间,刻下教育者最赤诚的诺言。(作者:孔宁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