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关键词|李岩: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公共治理”

2023-05-08
作者: 编辑:许浩 来源: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公共”一词共出现有16次,“治理”一词共出现有50次,共同为我们勾画出一幅从基层到国家、从个体到社会系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蓝图。其中“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等论述,更加使得“公共治理”日益凸显为面向未来美好社会的系统化、公共化治理设计,成为我们当下完善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核心理念与实践指向。那么,如何理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公共治理”?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作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公共行政运动的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公共治理是现代公民社会所奉行的基本理念,相较于“治理”的一般使用,“公共”一词的附加使得治理的公共性得到彰显,它强调一个公序良俗的社会的形成,需要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聚向整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治理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思潮与实践活动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兴起。中国共产党适应世界国家治理的潮流趋势,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适时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命题,并将其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把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远景目标,既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的主动回应、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表明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国家现代化与推进国家发展、人的解放的关键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公共领域、公共事务的不断增加,“公共治理”协调各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公共生活”建设的功能与价值需求双效俱增,也日益彰显出其更为本质的内涵,应是一种集有“以人民为中心”“公平正义”等公共价值信念的公共化的治理理念和模式,这也表达了新的现代社会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间的良性制衡以及共同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人文关切与实践理路。

“正义不仅要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善治”无疑是公共治理的一种社会理想,是以共同体、群体作为社会主体存在的理想目标和现实期许,但是也只有嵌入并切实贯彻一定的“社会行动”逻辑,才能将之转化为推进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包括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治理、党的治理的六位一体,都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差异性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群体利益的经济表达、政治表达、社会表达、文化表达和生态表达的积极回应,其间也都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和内在的协调性。如今置身于全球化、市场经济实践的我国社会,如何让现代治理理念真正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直接裨益,其关键就在于“公共治理”理念下价值效度的合理寄予与达成。历史上,无论是孔子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实际的存在却是为了‘优良的生活’”,都表明人类对于国家治理的目的在于创造人人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与人类文明同步、与世界发展同频的。改革开放以后的现代化进程,是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大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旧有利益格局分化,贫富差距加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还没有闯过现代化进程的高风险期。加之我国社会结构转型与分化下社会意识形态结构的深刻变迁,导致社会思想意识发展也出现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使得缩小分化、整合价值、达成共识、促进和谐成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探寻面向公共的社会治理的长期任务与核心要义,这也是现代国家治理发展的大势所趋。

“国家是人为的组合,它们产生的直接而充分的原因乃是人类心灵的决断”,国家在本质上不应是偏于物质性向度的,而应是以精神和观念为本体的,所以只有坚持真正的“以人为本”,国家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解放。“公共治理理念”+“人民至上立场”是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中国特色的治理方案。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积累了改革创新的丰富经验,还淬炼了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理论自觉,尤其随着我国从同质性社会向差异性社会的转变,我国的国家治理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以破为立、“摸着石头过河”为主要特点的实践阶段转入新的历史条件下以立为纲、自觉设计为主要特点的实践阶段,以有效面对资本和市场所造就的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存在,有效回应差异性利益诉求所折射出的经济表达、政治表达、社会表达、文化表达以及生态权益表达。尤其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逐渐向更全面更美好的文化与发展层面跃迁,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共同期盼。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和践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以人民为中心,都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体地位。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主要路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为制度保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外溢价值,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设计和践行“公共治理”理念下融合个体与国家、中国与世界的整体性社会行动逻辑指南。(李岩: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注:该文是山东科技大学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重点课题(项目编号:ESDZX-22008)的阶段性成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