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校自动化学院相关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入学录取分数还是毕业就业率,一直都位列学校前茅,相关专业成为热门专业、毕业生较为抢手已是不争的事实。去年学校招聘会上,电力系统一位资深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山东科技大学电气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深受欢迎,即使放到全国同类专业中竞争也属翘楚。那么,学院是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呢?面对记者采访,学院负责人稍作思考给出了答案:创新!
面对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学院一班人认为,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院应当充分发挥专业特点和学科优势,更新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建设多层次、高水平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建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基于这一认识,学院提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在创新性实践中培养,创新性实践教育必须依托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必须产学研协同育人、必须以项目为牵引”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此,积极引导教师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从“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兴趣中心、问题中心”。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和教材代言人,而是保护、激发创造力的支持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理念决定了行为选择。学院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根据电类专业的特点和优势,突出能力培养,探索应用基础型、“3+1”卓越工程师型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就是通过“课堂教学为基础、实践环节为支撑、科技训练为依托、竞赛活动为引导、第二课堂为拓展”的实施,培养具有“厚基础、强实践、重专业,突创新”的应用创新人才,并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与定向就业单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为企业培养优秀应用人才。同时,改革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项目化教学、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
“如何把人的积极性发挥好,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起科学的机制,非常重要”。学院负责人告诉记者,学院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等措施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选拔出一批工作积极性高、科研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建立专业化的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团队。指导教师根据自身学科方向优势,合理制定培训方案,系统指导学生的实训过程;针对不同赛事,制定专项训练方案;在竞赛备战及参赛期间全程指导,解决技术难题,稳步推进了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即便是在寒暑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指导的教师也有一大半的时间待在实验室里,陪伴学生全身心的做研究,共讨论。学院制定的《学生科技工作管理办法》明确了学生科技工作的组织机构及职责、科技活动的形式、科技活动工作机制、奖惩办法等。
为充分发挥科研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学院制定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管理规定”。通过科研成果进课堂、科研成果转化教学实验装置、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等措施,实现优质科研资源与教学资源的紧密结合。2013年以来,学院投入100余万元对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进行强化建设,添置相关的专用工具和仪器,建设成为高标准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阵地。学院在教学实验中心、科研场地、科研设备等硬件方便都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科技活动的持续展开,为学生科技活动创造了优良的科研和实验环境。
在自动化学院,实践教学的条件让人羡慕不已,通过持续建设,目前,学院教学质量工程平台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具有地方和行业双重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9项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平台及11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平台。学院建有的科研平台有:矿山安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矿山生产安全检测技术与设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机器人与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机器人与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青岛市重点实验室等1个国家级、5个省部级和2个青岛市科研平台。拥有山东省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重点学科,青岛市首批控制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2014年底,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及“领军人才团队”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和“领军人才团队”。
学院结合电类专业特点和目前所拥有的支撑平台,构建了“全过程、三层次、七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全过程”指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实践教育四年不断线;“三层次”分别是基础层、专业层、特色层;“七模块”是指实验教学模块、实习教学模块、工程训练模块、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模块、科研训练模块、科技创新模块、社会实践模块。
学院积极探索“研究性、自主性、开放性”三位一体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和“创新思想培养——创新项目实施——创新能力提升”等相互融合、层层递进的培养环节,分层次建设了74个创新性实验项目、12个综合类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生可以通过创新性实验获得创新学分。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学分,增设创新教育、专利讲座、创新性实验等课程,通过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性实验、科技立项、专利申报、学科竞赛、参与教师科研等各种途径来实施创新实践教育。
学院学生创新成果捷报频传,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学院先后有3972人次的本科学生参加了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在校期间科技创新活动参与率达到90%以上。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工业自动化挑战赛、智能汽车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获奖40余项,省级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奖240余项,授权国家专利80余项,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SCI收录1篇,核心期刊3篇,先后有732名学生获得校学生科技创新拔尖人才荣誉称号,获批国家专利80余项;部分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完成相对独立的科研任务,成为学生的科技精英、拔尖人才。学院发起并连续承办了2届山东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还承办了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山东赛区)大赛等省级以上比赛5次,2015年将承办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山东赛区)。
面对如此奖项,记者不禁释然:难怪学院的学生那么受到市场青睐!(记者: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