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吕新友教授做客我校2025年第34期“名家讲坛”,学院相关教师、研究生参会,副院长彭延东主持活动。
吕新友教授以《Cavity and waveguide Quantum Electrodynamics》为题,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量子光学领域的创新成果,包括基于旋转谐振腔的非互易量子辐射技术、拓扑波导量子模拟器的构建,以及耗散量子相变实验验证,为量子通信与精密测量提供了新思路。
同期举办了学院2025年第2期“电子e+学术论坛”,鲁东大学徐钦峰教授,介绍了无机钙钛矿纳米晶高温光致发光机理与应用,通过冷热循环实验发现CsPbBr₃@SiO₂在450 K经历6次循环后PL强度保留率超90%,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LED等器件的长效运行奠定基础。
本次活动凸显了量子信息与光电子技术的交叉融合潜力。学院将持续推进“智汇电信”学术品牌建设,深化校际协同创新,助力国家在量子科技与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战略布局。
附:
吕新友,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0年于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获博士学位,2011年7月-2014年5月作为访问研究员和日本学术振兴委员会(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BIKEN)做博士后研究。2014年6月加入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现主要从事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工作。已在Phys.Bev. Lett、Phys.Rev.A/B、Opt Lett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论文被SCI引用5660余次,H因子36。
徐钦峰,鲁东大学三级教授。 近年来从事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光学特性和器件应用研究,主要涉及量子点单光子源、量子点微纳激光器及高压下二维材料荧光特性研究。目前主持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面上/青年)、山东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等10项纵向课题;30多篇相关成果发表在ACS Nano, Nano Lett., Optics Lett., Optics Express, Applied Physics Lett., 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等国际期刊上,被SCI收录论文它引1400多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山东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通讯员:孙昕莹、彭延东;责编:刘雅斐;审核:陈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