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梆子腔,百年余韵生。为深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8月18日,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沿黄拾遗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济宁梆子剧院,开展主题为“守正创新、梆魂飞扬”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探寻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为深入探寻梆子红色基因、了解剧院前世今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参观场馆、查找文献、名人走访等形式重点了解山东梆子诞生、发展的曲折历程,探寻梆子名家薛鹏、王东海、郭影秋等人的艺术之路以及济宁市与山东梆子的历史渊源。
实践团队采访到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团长曹学占同志,并走访了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对山东梆子发展、宣传、政府保护措施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针对山东梆子的发展和创新工作,实践团队也提出了加强文化活动策划、丰富拓展表演形式、注重优秀剧本创作、借助数字化传播渠道等可行性等建设性意见。
“梆子戏作为地方剧种,也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应该说要始终坚持先有传承,才有创新。”剧院团长曹学占表示。据悉,山东梆子的发展历经百年,几经沉浮,其发展中也展现出一些问题,如市场需求的多次变化、好剧本的一剧难求等。想要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山东梆子,全社会应从多方面共同发力,坚持发展过程守正创新。其中,高校应以学术研究提升山东梆子的受关注度,致力于对山东梆子的历史、剧目、表演技巧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学术论文、研讨会等形式,向学术界、文化界传播山东梆子的现有研究成果。同时,剧院表演人员还应丰富拓展山东梆子艺术的表演形式,借鉴其他剧种的成功经验,在舞台美术、灯光效果、剧本内容、传播途径等方面进行创新,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趋势,推陈出新,利用传媒、互联网等渠道广泛宣传。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也将继续关注山东梆子的发展保护工作以及其他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青春之力注入古老非遗,助力非遗文化传承发展。(通讯员:张淑丽 宋兴哲 指导老师:曲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