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延安”系列报道(三)——延安革命精神调研纪事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
我们的传统,像黄河之水波涛汹涌。
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
浩浩荡荡的军号声响彻了神州大地,鼓动了万千中华儿女投身于伟大的民族复兴战斗中。近百年后的7月26日,“寻路延安”社会实践调研团再一次走上了这条凝聚着民族魂的寻觅之路上,缅怀为民族独立贡献青春的革命志士,奏响新时代延安精神的胜利凯歌。
清晨的一抹阳光洒在红色圣洁的大地上,照进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的窗沿。始建于陕北瓦窑堡的抗大,成就了一番鲜红色的革命丹书。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部署。这三者,是造就一个抗日革命军人所不可缺一的条件。团委老师林美玫、祝月盈携团队成员徘徊于纪念馆展厅中,一幅幅记载着光辉历史的画卷浮现于眼前。学生阶层是抗大干部的主体,近半数的干部是由各界学生组成。“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抗大学员的雕塑赫然眼前,背着枪支上战场的学生仍翻动着课本,向其他学员询问不懂的知识。烽火熔炉,将星摇篮。血脉相承,精神永驻。星布神州的抗大人怀揣着天下兴盛的伟大理想,前赴后继,用鲜血挥洒出一篇篇不朽傲人的英雄史册。
艳阳高照,奔腾的延河越过团队成员炙热的赤子之心。清凉山,新中国新闻出版社的摇篮。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老一辈新闻出版工作者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在清凉山脚传播马列主义真理,讴歌人民群众伟大革命实践。“这里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1940年12月30日,第一声红色电音向世间发出,布尔什维克的怒吼震惊世界。中共中央党报、新华社、解放日报相继告示天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新一代新闻出版工作者树立了优良传统和作风。
“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他乡遇故知,三生有幸。这天下午,团队偶遇前来参观学习的校团委副书记秦昌盛,校团委老师张昔玉、张璐,以及校学生会干部团,共同开启延安革命纪念馆的红色之旅。栩栩如生的雕塑与旧街,夺人眼目的白纸与黑字,醍醐灌顶的军歌与号角,成员无不叹为观止。“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中央红军涉山水,扎根于此;西安事变谋和解,全民同心;卢沟一案震天下,众志成城;三大战役诛反统,民族复兴。“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由抗大精神、延安整风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南泥湾精神、劳模精神发扬光大、孕育而成的延安精神是一种发扬革命拼搏精神,一种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一种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一种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一种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这种精神将会成为团队成员在新时代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团队势必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山麓下的王家岭革命旧址少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的些许大气,幽静与寂寥反而成就了这里的书香与典雅。石板路翠翠点点,古桐木枝丫漫岔。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解说好似芬芳氤氲的抹抹茶花香,赤橙色的润雨无声地滋养了延安黄色土地上,也浇灌了一行人似水的心灵。参观结束,林美玫老师与祝月盈老师为团队进行工作总结,希望成员们能在日后的实践工作中结合新的实际努力学习与巩固延安精神,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做有红色素养的山科人。
忙碌的一天结束,团队将秉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思想,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延安精神的继承者与接班人,让延安精神绽放出新时代最耀眼的光芒!
(通讯员:迟永晨 摄影:杜雨晨 何家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