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机电学院 >> 正文
三下乡|秋毫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海子山与传习所,共筑实践育人基地
发布时间:2025-08-20点击数:[]

8月8日,秋毫社会实践团队队在四川省壤塘县开启了第二天的实践行程。团队先后前往海子山生态保护区与壤巴拉非遗传习所参观学习,随后与壤塘县团委举行座谈会,并正式签订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为校地协同育人搭建起坚实桥梁。

清晨的海子山云雾缭绕,草原与湖泊交相辉映的自然风光让团队成员沉醉不已。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队员们沿着生态步道前行,了解到海子山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保护现状。向导介绍的 “牧民+合作社”生态管护模式,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当地在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之间找到的平衡之道,也为大学生们提供了生态治理的基层样本。

午后,实践团队踏入雕梁画栋的壤巴拉非遗传习所。藏式建筑内,唐卡绘制、藏香制作、泥塑雕刻等非遗技艺展示区,如磁石般牢牢吸引着队员们的目光。阳光下,矿物颜料调配而成的色彩折射出温润光泽,唐卡上细腻的线条勾勒着古老故事,藏香袅袅升起的青烟裹挟着岁月的气息。“这些技艺不仅是手艺,更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密码”,墙上的文字无声诉说着传承的重量。队员们沉浸在这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手持镜头捕捉非遗传承的珍贵瞬间,热烈交流着对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的见解。

傍晚时分,秋毫社会实践团队与壤塘县团委在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座谈会。团委书记详细介绍了壤塘县在乡村振兴、非遗保护、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发展成果与需求,团队成员则结合专业所长,就志愿服务项目设计、非遗数字化传播等议题提出建议。座谈会后,双方正式签订社会实践基地协议,约定将围绕暑期实践、志愿服务、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长期合作。

夜幕降临,队员们在总结会上分享着一天的收获。从生态保护的实践智慧到非遗传承的文化坚守,壤塘大地上的每一处细节都让大家对乡村振兴有了更立体的认知。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场深刻的成长课。(通讯:吕晓桐 盛诗妍 栾玉宁  摄影:李文腾 张世杰  指导老师:李一杰)


TOP